支持破格錄取黃之鋒是有相當理由的。
大學是為國育才的地方,不應過度受限於僵化的規章條文,而應該不拘一格錄賢才。1917年北京大學招生,胡適參與國文科閱卷,給考生羅家倫的作文打了滿分。可是羅家倫數學卻考了零分,其餘各科成績也不出眾。胡適在招生會議上力主破格錄取,並得到蔡元培校長支持。在他們的堅持下,力排眾議,將數學零分小子羅家倫錄進北大。羅家倫後來不但成為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出洋留學,遍歷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倫敦、柏林及巴黎等五大名校;返國後更參軍北伐,任北伐軍參議;並在31歲青壯之年,當上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1933年當上文學院院長的胡適,還破格錄取了「合肥才女」張充和。張充和除數學為零分,其餘三科都考得很好。胡適愛張充和的才華,鬧到校務會,最後張充和成為當年北大錄取的兩名女性之一。今天回顧這件事,更可看到民國大師級的眼界與胸襟。在當年男權至上的社會氛圍中,胡適不但獨具隻眼,為優質學生力爭,更為女性教育平權而堅持,這種器識與精神,怎不教人景仰。
而當年被破格錄取的羅家倫,後來也不負眾望,出類拔萃;而羅家倫後也破格錄取了不少大師級人才,譬如數學考砸了的錢鍾書先生。錢先生後來通曉多國語言,更成為著名作家,也是中國文學研究的巨人。余英時推許錢先生的西學,列為中國學人中的第一流。而明史專家吳晗也在報讀清華大學之時,不但數學考零分,其總分甚至連錄取標準都沒能達到,但清華大學卻破格錄取。
至於文學家臧克家,就更傳奇性了;他在入學考試中,數學也零光蛋,而作文更絕,僅僅寫了三句詩:「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就憑這三句詩歌,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就破格將臧克家錄取。
近年考評制度,確實嚴密化,這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平性與客觀性。但是我不禁慨嘆,僵化的評量機制,真能選出別具人格的人才嗎?考評的嚴密化,會不會產生平庸化的結果呢?上述幾位學術界的英才,都是破格錄取而來,倘若當年沒有胡適、羅家倫、聞一多等伯樂,單憑僵化的考試制度,恐怕早已犧牲他們了。
「3322」雖被視為大學最基本的收生要求,但以往香港幾間大學也會個別考慮錄取有特殊表現的學生。當然往例以成績考慮的多,但是大學取材雖以成績為主,但從未限於學科成績,所以才有校長推薦、面試等安排,以補學分取材的不足。
現在黃之鋒成績達到基本入學水平,足以應付大學教育;而其帶領學運,引領風潮,也展示其能力不凡;年紀雖輕,但是關心世運,胸襟氣度遠遠超過同輩學生。若所謂考試狀元連佔中問題都要迴避,不敢坦承表達己見,我們的社會是否已經病得不輕?或者我們毋須苛責這位學生,其實香港社會中不乏拼搏個人私利,「卸膊」公共利益的自私自利者。黃之鋒具體實踐,身體力行,實早已超過許多考生。
大學理應錄取資優的黃之鋒,善加培育。黃之鋒服務社會的努力,是人所共見的,況謀事見其智,立心識其仁,力行存其勇,雖然年輕或氣盛,經驗或未足,過錯難免;但璞玉貴在美質,精雕尚待良工,大學又何不錄取優才,致力培育。 黃之鋒學幾年來,已經在課餘時間犧牲許多精力為香港前途奮鬥,就算大家未必同意他的立場,社會也應回報他的努力。正因為社會沒有足夠的努力,才讓中學生不得不走上街頭,帶領抗爭。
可能有人會想到黃之鋒是滋事分子,沒有大學敢收;不過,我覺得這或將香港的大學校長看得太輕了!而且大學本就以學術自主、言論自由為基本原則,斷不應以政治立場而拒絕錄取學生。而我所知道的兩三位校長,都是有原則的知識分子,相信他們也有雅量接受政治上的異見分子。今日香港的大學校長,不知有無魄力,考慮是否錄取,並培育出香港的羅家倫?
吳有能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