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昨天一篇蕪文,還是有點反響。坦白講,我明白傳媒為何追捧所謂的狀元。畢竟,傳媒只是社會意識的一枚鏡,是像;我們的行為,才是體。有追逐沙紙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企業政府,才有將狀元提早成熟的報道。
跟門生講起這個題目;她說怪獸家長倒不是香港特產。
這位徒弟,父親是變節到新加坡的香港人,長期在大陸謀生,母親是嫁雞隨雞的馬來西亞華僑。一直以來,她總覺得,自己的母親才是怪獸家長的終極變種;雖然在極多元文化長大的她,不想對號入座地以出身論行為,但在主觀formative experience教她老大不情願說了一句:「馬來西亞華僑阿媽,先係最變態。」
變態?未必。「我見過印度、南韓、香港、新加坡和台灣的怪獸家長,個個都有一套斯巴達式的教育理念,香港的家長,其實算是溫和理性非暴力。」說到這裏,我忽然想到了甚麼:「呀!全部都是前殖民地!」
無錯。有戀殖情意結的地方,老百姓不但階級意識強烈,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念,比我們中國人更強。說到底,當一個地方,打破階級的唯一方法,就是靠讀書做官做專業人士,你是家長,你會怎樣教導子女?
殖民地管治,就是要讓被管治的,有希望之餘,又不會太大想頭。後殖民地社會,諷刺地,人民大想頭但又見不到希望。
回到狀元現象。昨天我已經想說,科舉這回事,封建得很;在共和的廿一世紀,留戀這條馬尾,太不爭氣。要求這個教育制度可以訓練出獨立思考,可能要求太高了。
搞定教育,已經搞定了香港問題的一半。我不是說要甚麼國民教育,而是讓學子相信,讀書做專業人士有出路。曾幾何時,香港人相信工字不出頭,但後來變成了入政府有最佳福利,原因為何,不再解釋。
我只是擔心,香港長久教育不出具創造力的後生一輩,幾十年後,這個地方的前途會是怎樣呢?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