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放榜,一年一度的書展也開幕了,港人的語文水平又成了話題。最近李顯龍說兩文三語政策影響香港人的英文水平。書展期間,牛津大學出版社就出版了一本《英語人生》,訪問了13位政商名人,暢論他們學習英語的心得。其中陳方安生痛批高官不肯講英文,「文法王子」曾鈺成呼籲民建聯後輩學好英語。
語言有母語和外語之別。 以學習的次序分,有第一語言,第二以至第三、第四語言。 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第一語言卻是英語。無論你接受不接受這個說法,「解放」前絕大多數中學都叫英文書院,課本絕大部份用英語,在職場裏應用的也是英語。
嚴格來說,我們講的是粵語,粵語是母語,也是我們說話的第一語言,但我們用粵語只講不寫。到了中學,我們就說粵語同時學說英語,所以英語成了說和寫的第一語言。中文,在書寫而言,是第二語言。但香港一般學校的中文不是外語,國際學校學的中文才是外語。中文的說和寫分開了。人們說粵語,寫的是不同音但同義而又文法結構不同的書寫中文。
這個環境,是一個世紀以來積累下來的。對香港人來說,中文和英語都不是外語。外語是第一語言以外,也只算是額外的語言。學得好,算是一種多添的能力;學得不好,也無關宏旨。我們的英語,跟粵語一樣,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根基,不到達一定的中英文水平,就不能算是一個地道的香港人。
香港人這個名詞是《基本法》創造出來的,曰港人治港。中文是國語,粵語是廣東省的方言。「解放」後國家的政策是消滅方言,至少不鼓勵應用方言。粵語就成了統治者的夢魘。到了港人治港,語言政策,不以漸進法行之,而以行政命令,消滅了英文書院的名和實,把英語強拉下馬。結果跟八萬五一樣,下滑的英語水平成了學民們的負資產。現在人人都慨嘆學子的英語水平大不如前。立法會裏有人念不正「Try our best」上了報紙,又有人用上地道街頭英語「I don't think so 囉」,給大家做笑柄。
於是民族主義國粹派就出來了。香港回歸十多年了,英語還是那麽重要嗎?愛國志士們求仁得仁了。英語是世界語言,學術商業科技以致政治外交沒有英語不行。我們既在帝國主義不平等條約之下成就了一個英語優勢,為甚麽不好好保持、利用,而要自毀長城呢?給人罵的某前特首,說他的普通話不濟事,但當他到了一個英語環境,他那口若懸河,得心應手的優勢就來了。你不要以為長毛梁國雄只會掟蕉和入獄,他接受外語記者訪問的時候還滔滔不絕呢。
不要將中文水平低落,歸罪到英語身上。我們要以中文不好為憾,不要以英語不好為榮。不要相信葉劉局長,你信曾鈺成吧。
陳慶椿
退休中英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