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受到梁振英語言偽術「病毒」的感染,特區政府的官方發言及文件也在大玩語言偽術,避開真正問題或事實,以虛空甚至是空廢的語言說問題,講政策,意圖混淆視聽,轉移視線,甚至蒙蔽公眾。或許得請已榮休的中大哲學系教授李天命先生出山,示範如何戳破空廢的說話及似是而非的偽命題。
事實上特區政府前天公佈政改報告可說是語言偽術的「示範」之作,反映的是左閃右避,顧左右而言他的閃縮,反映的是不敢、不願面對現實的鴕鳥心態。
政改報告迴避事實,不分輕重是顯而易見的。在整個政改諮詢過程中最重要、有力的民意表達不是在地區做的諮詢騷,不是政黨、團體的意見書,而是622民間公投及隨後的7.1大遊行。在622公投中,有接近80萬市民投下自己的一票,表明不接受篩選的方案,表明希望有公民提名元素的方案,表明期望未來的政改方案要合乎國際普選標準。這是既不含糊又充滿份量的意見,跟其他意見方案不可同日而語,等量齊觀,尊重事實及民意的政改報告即使不把它放在首要位置及用上最多篇幅交代,也應列作報告的重點。可是,政改三人組的諮詢報告以至梁振英向人大常委會提交的報告都沒有特別提到公投及它的結果,更不要說列作重點或特別作介紹。這樣對公投的輕視不是在迴避現實,顧左右而言他嗎?
更可笑的是官員一方面說不會量化意見,而是重視意見的論據、深度、邏輯等。可是,報告卻一再用上諸如「主流意見」、「小眾意見」等明顯帶有數量色彩的字眼來形容某些看法。例如就提委會擁有實質提名權的問題上,三人組的報告就稱之為「主流意見」,但當被問到如何判斷這是「主流」時,官員根本解釋不了,只好再推說不會把意見量化。80萬人投票反篩選不算主流,報告提也不提;不知有多少人支持的提委會擁實質提名權卻被捧成主流意見,他朝大有可能成為整部政改方案的指導原則。特區政府顯然不是在滙報市民的意見,而是在杜撰、操弄民意,為日後推出篩選方案鋪路。
整份報告唯一比較像樣,比較切合事實的說法是指香港市民熱切期待2017年普選特首。是的,市民的確很希望2017年落實普選。的確期盼可以真正當家作主。而從政治及社會穩定來看,政制原地踏步,小圈子選舉無限期延續帶來的將是災難性的影響,但是,市民想要的是貨真價實的特首普選,是從提名到投票都可以充份參與的特首普選,不是打了折扣又或是篩選再篩選後的「假普選」。只有認識這個事實,只有重視這個事實,特區政府才有可能把握住推進政改的鎖匙,才有可能令政改成為解決深層次矛盾而不是深化矛盾的過程。可惜從政改諮詢報告來看,政改三人組根本不了解或不願了解這個關鍵。
當然,解決政改死結的關鍵仍然在北京,仍然在中央政府手上,若果它願意改變改變想控制一切的態度,若果它願意放棄設置篩選的關卡,尊重市民對民主、真普選的訴求,當前的激烈對抗氣氛便有可能舒緩,各方面便有可能透過溝通對話解決分歧,按無篩選及國際共識的民主標準設計2017特首普選方案。但假若北京自信大權在握,不管市民的強烈民主訴求,不管香港的深重管治危機,堅持搞「假普選真篩選」,那不但和平佔中勢在必行,其他形形色色的民間抗命,不合作運動也會接踵而來,停也停不了。到時候香港將由亂局變成殘局,殘局變成死局!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