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跑考驗當今政府(自由撰稿人 葉熙正) - 葉熙正

三跑考驗當今政府
(自由撰稿人 葉熙正) - 葉熙正

環保團體近日不斷用各種論點來嘗試阻擋建設第三條跑道,較多人討論的是海豚的問題。機管局將討論的焦點轉移到海豚身上,搬出專家意見,認定牠們這麼聰明,會自我搬家,而且還會「返轉頭」,這種技術性辯論,有人信有人不信,令環保團體在輿論戰中佔不了甜頭。
另外有環團提出新觀點,就是大嶼山的空氣污染已爆錶,將人與海豚爭地變成政府部門之間的不協調,警告梁班子:日後如還要開發大嶼山,現在建設三跑會把你們「一鋪清袋」。目前政府如狼似虎般覓地建屋,這是個兩難的選擇。環保團體的質疑亦非無的放矢,真要看看政府這次如何招架。
再看環保團體的指控並非沒有道理,為甚麼之前的港珠澳大橋環評的空氣污染影響,比起之後才做的「三跑加港珠澳大橋」環評結果還要嚴重?變成一加一小於一?究竟是否通過改變假設,來造就達標,環保部門的確有需要向公眾交代清楚。
如果環保團體是對的,建了三跑之後大嶼山就再難容納任何其他基建項目。這麼一來,要麼政府未來再「移動」假設,讓上百萬的居民和遊客暴露於表面達標,實則超標的空氣污染之下;要麼香港完全不顧環境法規,跟大陸一樣,為追求發展而犧牲公眾健康,將香港變成北京。
這個問題非常棘手,當然不是環境局的問題,運房局、發展局、甚至整個梁班子,現在最好出來說清楚政府施政的準則,是全面擁抱「發展至上」的硬道理,還是懸崖勒馬,重新綜合評估情況。想清楚如何保障香港人最大的利益,也避免將來背上「有法不依」的惡名。
回歸以來,政府的整體管治能力跟港英時代的有了相當大的差異,並且似乎一屆不如一屆,香港的公民社會卻趨向越來越成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往往能夠帶領意見,對政府施政造成一定的困擾。作為一個市民,實在希望政府對這些聲音能作出清晰的回應,亦不願見到官民之間在民生議題方面有越來越多的矛盾,增加內耗。
問責制對要維持中立的公務員體制已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和不良的影響。以前強調的是官員的持平和專業性,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現在把政府執行部門放在政策局下面,技術官僚服務政治任命官員。這個問題由問責制開始之初就為人詬病,但隨着問責官員的質素越趨下降而更見突出。
三跑這個例子,正好考驗環保署作為守護香港環評法的「權力單位」是否會從技術上配合長官需求而變成了「協助單位」?而這次的長官意志不是只來自黃錦星,而是來自更高層次的政治利益集團。
三跑是民生問題,作為公務員隊伍的環保署應該為市民把關,讓環保問題回歸專業,不為政治左右。香港社會亦需要一個機會充份的討論機場擴建,大嶼山發展,公眾健康和生態平衡等等的一系列民生問題,謀取最大的共識。
多謝環保團體,多謝海豚,給了香港人一個等一等,想清楚再發展的機會,也給了一班體制內的公務員一個反思角色和調整的機會。

葉熙正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