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為四人一組,沿着只有些微燈光的樓梯走到地庫,在木製儲物櫃放下身上唯一的光源——電話。漆黑中的領航員陳偉新(Michael)走過來自我介紹,他是一名視障人士。他要我們也逐一介紹自己,然後用手搭膊頭排成一列,「我們將會走過四重布幕,然後進入黑暗之中。」越往內走,視覺離我越遠,最後只剩一片絕對的漆黑,是把手掌放在鼻尖前,依然不見五指的程度。
我正身處新開業的西餐廳Alchemy的地庫,準備開始dining in the dark體驗,是一次失去視覺,卻最有感覺的一頓飯。
記者:陳劭敏
攝影:林柏鈞
我試過在別處體驗dining in the dark,餐廳至少會在出口留下一絲光線,但這次摸黑走下樓梯,眼前卻是絕對的漆黑。突然失去慣常的視覺,呼吸霎時變得沉重,身旁甚至有人陷入慌亂,奪門而去。
我們的領航員Michael自小患有視網膜色素病變,年輕時還有兩、三成視力,但近10年退化嚴重,只剩餘模糊影像。在他的引導下,我才找到自己的座位,開始慢慢定下神來。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倒水,Michael說:「大家的左手位置有叉,右手位置有刀,都是膠製的,不用擔心。然後右前方就有一樽水及膠杯。」我用雙手感受杯子的大小和高度,用手指撫摸杯緣,小心翼翼地將水倒進杯內,呷了一口,心裏在歡呼,原來喝水也有這麼大的成功感。
放棄餐具 直接出手
不一會,Michael把頭盤端來,他呼喚我們的名字以確認位置,然後我們用言語、觸感互相引導,在黑暗中尋找盤中飧。房間隨即陷入一片寂靜,因為眼睛看不到,一切感官嚴陣以待,氣味、質感、味道,甚至咀嚼的聲音,每一環也仔細感受。頭盤吃到呈絲狀的口感,有濃濃的蟹肉味,「是蟹餅!」、「我吃到檸檬汁和蛋黃醬。」房間由寂靜轉為喧鬧。
要在黑暗中規矩地使用餐具並不容易,到主菜時大家已放棄用餐具,改為直接用手吃。大廚特別安排了雞胸及雞腿肉,讓我們細味雞肉的不同質感。在過程中大家也會分享自己當時的感受,這是dining in the dark重要的一環。最初以為視覺失效,一切事物都會變得迷濛,難以辨識,但其實觸覺、聽覺、嗅覺、味覺自會挺身而出,在漆黑之中為自己繪出一道又一道的菜式。用心去吃,黑暗中一切輪廓反而更為分明。
Alchemy Lounge
中環亞畢諾道16號
Alchemy in the dark 三道菜餐牌,每位$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