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誰扼殺了創業精神?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誰扼殺了創業精神? - 利世民

昨天在臉書上見到馮振超貼了《AM730》的頭版,是沒有狀元的頭版。
拿「過氣」德國四奪世盃做頭條,實在有點冒險。打電話給Danny馮,他說:「是鬥氣。」鬥得好!香港,不是人人都說求學不是求分數嗎?既然如此,為何傳媒幾十年來,條件反射式地在放榜當日追訪「新科狀元」?言行不一,是為虛偽。所以見到《AM730》的清醒和堅持,值得一讚。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學生不要努力學習和思考。但在這個凡事非此即彼的香港,這句聲明,有絕對的必要。追求考試成績,沒有錯。世上有兩種叻人。第一種,在既有的框架內做到最齊全完美;一定程度上,許多運動員其實都是這種叻人。生活在框架之中,沒有甚麼對抑或不對,人生就是那樣。重點是知道框架存在的原因,那就功德無量。
另一種叻人,就是會挑戰框架,破舊立新。其實像《AM730》夠膽「人做我唔做」,也是挑戰框架的心態。知識的增長,市場的進步,都要靠「不合作運動」來發現新空間。改革不一定要對抗,也未必要轟烈,更加不一定是政治的。不過在香港地,幾乎每件事都有政府手影,所有改革,到頭來還是要跟政府對着幹。
傳媒報道中的狀元,許多都說要行醫助人,卻很少聽到有人想創業。教育制度,將做生意和幫人,狠狠地二元對立。醫生用的藥,究竟從何而來?市場。對這些年輕人來說,只是買買賣賣,消費和賺錢;他們從來沒有想到,滿足需求和資源分配的價值和意義是甚麼。最諷刺是,再過幾年,他們總有面對現實的一天。屆時,履歷表上,就只剩低一堆分數。
對不起,當整個教育制度早已跟市場和社會脫節,學生的分數只是說明他們對滿足制度要求的能力在多高。政府和大企業,的確需要這種會配合制度的人才。可是從創業者的立場,在這個考試大過天的香港,找到會破格思考,求存意志力高的員工,是個艱難的過程,甚至比起小朋友準備考公開試,更加艱難。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