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是主子的意見?還是主流的意見?《諮詢報告》多次引述「主流意見」,而這些主流,不外乎是過去北京學者及保皇黨派發表過的意見。至於經由51萬人7.1大遊行,及近80萬人佔中政改公投表達出來的公民提名意願,在報告中只淪為「一些意見」。
報告在各項議題中分別臚列了立法會、專責小組及團體與個別人士意見書三大方面的意見。在引述立法會意見時,報告先引述民建聯與經民聯的意見,該兩黨在各議題上都是傾向維持現行選舉方法不變的極保守立場。
大律師公會變「部份意見」
至於行政長官是否需要「愛國愛港」,報告指「主流意見」認同行政長官人選須「愛國愛港」,不可與中央對抗。至於大律師公會提出,「愛國愛港」不能成為篩選特首候選人的要求,只能成為「部份意見」。
最明顯遭淡化的意見是公民提名的訴求。由佔中運動於6月舉行的民間公投,有近80萬人投票,結果顯示,支持三個有公民提名元素的方案加起來佔總投票人數九成。但這股巨大民意在報告裏,卻變成「一些意見」,「較多意見」仍是提名權只授予提委會。
報告多次引述民調結果,當中的香港研究協會、香港民意調查中心和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都親政府。例如在提名委員會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的程序議題上,香港研究協會得出的結果顯示,約50%受訪市民認同特首普選要由提名委員會提名產生候選人;但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則發現,約36%受訪市民反對2017年行政長官由機構提名,即由提名委員會集體意志提名,贊成的只有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