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驚見著名「狙擊手」、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Capital(EC),以高價在市場增持永亨(302)股份時,翻來覆去也想不到購入動機,因為收購已經成定局,EC並不能阻止新加坡華僑銀行取得永亨控制權,做不成收購攔路虎;從往績看,EC亦不似想參與營運,業務無協同效應,事件神秘過巴西大敗一比七是否打假波。
不過,看罷滙證的研究報告,謎底可能很簡單。滙證指,若華僑銀行未能成功將永亨私有化,便要按上市規則,需將其持股降至75%,按全購價125元及「沽出價」每股71元計(以同業約1倍市賬率推算),華僑銀行損失金額約25億元。
言下之意,華僑銀行全購失敗代價,便是該筆「無嗱嗱」要付出的額外支出,及日後需營運兩家上市銀行多出的工作與成本。密西比相信,EC是看準這兩點,「博」華僑銀行為避免日後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所願付出約25億元的「買路錢」,令該行可順利把永亨私有化。
華僑銀行昨雖刊發公告,指不會提價,但一日未到最後限期,一日還可有變數,買定花生等好戲吧!
密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