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人大常委會真的會看過梁振英提交的報告後,才就香港政改做決定?
名義上,梁振英提請人大就政改作決定,那叫做啟動政改「首部曲」,但實際上那是台前表演。甚麼「主流意見」、「較多意見」,基本上就是「阿爺意見」;之前一段日子,透過京官、護法和建制派之口,早已經事先張揚。
報告裏的「主流意見」,歸納下來,不外乎:特首人選須愛國愛港,不對抗中央;提委會提名候選人,其提名權不可被削弱或繞過;提委會沿用選委會產生辦法,參照四大界別和比例;2016年立法會維持70席,功能組別不改。
報告公佈前,特區政府引導輿論告訴公眾,報告沒有否定公提。那是公關伎倆和語言偽術,動機可能是避免即時引爆民間抗爭,也將否決公提的責任卸給中央。但無論70萬人已在全民投票表態支持公提、51萬人7.1上街遊行要求真普選,這些在報告只屬「一些意見」。
香港人很驚訝,明明香港的主流民意很明確,就是爭取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特首,就是要求立法會取消功能組別,而且已經大聲疾呼了許多年,怎麼梁振英報告的「主流意見」,換成完全相反的另一回事;真正的主流,卻變成「一些」。
回看中共歷史,你就會發現,像「極少數」、「一小撮」之類的虛幻用語,經常出現。八九民運是「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學生製造混亂」;剛頒佈的白皮書要「防範極少數人勾結外部勢力破壞一國兩制」。
《維基百科》的「一小撮」條目更有趣,詳述文革時這詞的用法,形容「是一種對否定性社會勢力進行消極描寫乃至妖魔化的修辭手段、意識形態魔術」,「不少單位、地區『一小撮』的百分比在10%左右;上海國棉五廠達到18%;《光明日報》達到40%……有的統計認為全程文革整肅的人員總數為1億、達到全國人口的1/9。」
那梁振英的「一些」,又是香港民意的幾多個巴仙?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若中央真心想科學地量化了解香港的民意,何不索性進行公民投票。所以,梁振英報告的所謂總結諮詢結果,只是台前表演把戲的一部份。
不用等人大八月底宣佈,現在基本上已可斷定,中央是不會容許公民提名的了;篩選,也肯定存在。現在唯一的空間,主要是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梁振英及政改三人組的報告,採用了建制派裏最保守的建議作為「主流意見」,那是策略。不過,以習近平強硬路線,可以迴旋的空間很窄。
香港人現在要認真思考,是否「食咗先」?而且,假的、有毒的,是否也要「食咗先」?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