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廚子弟上書溫家寶 為古粵菜去到盡

名廚子弟上書溫家寶 為古粵菜去到盡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剛於上月出爐,細看長達四百八十個文化項目的清單,包括了我們每天都在吃的粵菜。粵菜能上榜皆因背後有位七旬伯伯為此四出奔走,這位幕後功臣是趙丕揚。他並非出身於飲食世家,只是半途出家學廚,多年來將粵菜的烹調方法及理論收錄成書。趙丕揚花了七年多時間令粵菜成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間曾上書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希望將粵菜正統的烹調方法代代相傳,把古譜菜式流傳下去。他說:「我們是粵人,粵菜是我們文化根源,但是粵菜過往只以口耳相傳,沒有太多文據參考,加上近年急促發展,恐怕有漸失神韻的危機。我希望能保留菜式的獨特煮法及秘訣,保育傳統粵菜。」
記者:何嘉茵
攝影:潘志恆、黃子偉

「廣州一直流傳一句俗語:『背脊朝天,人皆可食。』中國有八大菜系,其中粵菜最博大精深,古譜上有過千道菜式,食材涵蓋的範圍很廣,基本上放得入口的,都可變成一頓佳餚。」趙丕揚說。所謂古譜,即是傳統粵菜,又名廣府菜,主要分為三個發展時期。
在廣州五口通商的年代,當時有很多廚師從南番順(南海、番禺、順德)走到廣州打工,令廣州人才濟濟,粵菜得到良好的發展,衍生出「食在廣州,廚出鳳城」的說法。「那時各酒家互相競逐,百花齊放,創立很多新菜式,粵菜酒家最重視是那張宴席菜單,做得好便有名氣,當時廣州酒家便有『食在廣州第一家』的美譽。」

正宗鹽焗雞」
趙丕揚認為現時坊間流行半西式的鹽焗雞,以焗爐焗乾雞身。古譜做法是用紗紙封乾水再用鹽焗熟。

香港把粵菜發揚光大

將粵菜發揚光大的是香港。四五十年代開始,很多廣州名廚南下來港,加上食材應有盡有,菜式經常推陳出新。「以前有位美藉華裔名廚曾大力推薦,如果要食粵菜,便要來香港,令粵菜發展迅速。由南番順時期累積至今,粵菜已有過百年歷史,成功申遺能令傳統粵菜得到保存。」為了這個理想,趙丕揚多年來四處奔走,自二○○七年起先後去信民政事務署、康文署、曾蔭權及梁振英,但都未獲積極回覆。他亦曾上書溫家寶,為推廣粵菜不遺餘力。終於,港府上月公佈本港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除了粵菜,太平清醮、港式奶茶等港人熟悉的事物都有入選。
今年七十一歲的趙丕揚是廣東肇慶人,他高中輟學做消防員,當時要輪流負責伙食,自此就和粵菜結下不解之緣。空餘時間經常入廚鑽研,後來師從名廚陳榮及蔡焯,學煮正統粵菜。四十五歲退休後,由零開始到酒店做廚房雜工,希望學習烹調粵菜的新方式,其間開始著書整理粵菜菜譜,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粵菜精粹》,詳細列明一百八十道粵菜的烹煮法門,部份菜式現已失傳。

趙丕揚,筆名趙南.南蠻,原為消防員,空餘時間研究粵菜。師承名廚陳榮及蔡焯學習正統粵菜,多年來著書立說,教授粵菜,更自設香港粵菜研究中心。

吳永皓,有逾20年入廚經驗,對很多古老名菜都有深入研究,他多年來以私房形式做古譜菜式。本報是次邀請他示範幾道古譜菜式。

翡翠麒麟魚」
麒麟是古譜做法之一,將新鮮魚肉或雞肉,以冬菇、火腿梅花間竹地夾成三行,因狀似麒麟而得名。吳永皓將魚起肉,保留魚骨以還原魚的形狀,做法更傳統、美觀。由於起魚肉工夫繁多,所以現時多以雪藏魚塊代替,但味道失真得多。

網油蠔豉卷」
豬網油雖是下欄貨,但整道菜式考手工又夠體面,是以前宴席的大菜。鯪魚肉及半肥瘦豬肉打至起膠,再加入蠔豉,用豬網油包起。吳永皓說,古譜有不少以豬網油做的菜式,像用豬網油包裹鰣魚拿去蒸,也是古時的名貴菜式。

豬網油,是豬肉縫裏網狀的油脂,有不可取締的豬油香。因豬網油容易有腥味,所以要清洗乾淨,再用燒酒輕灼去腥。

粵菜有傳統 無正宗

粵菜向來流傳「有傳統,無正宗」的說法,自古以來以師徒制口耳相傳,這種授徒方法令技巧和竅門都不易流傳開去,也容易有偏差。「像煎蝦碌,好多師傅貪快,夾硬將蝦炸熟,然後才打汁,這樣蝦肉會萎縮粗糙。正確做法是反覆反轉煎蝦的兩面,而新鮮蝦和急凍蝦的做法也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他認為粵菜在創新的基礎下,不應脫離基本的烹調法門。他再舉例說,「好多人誤會半煎炸的技巧,正統做法是先用生油煎肉,半途再加大量生油炸,這樣能保持肉質軟嫩不老。」
近年他專注於學術研究,已甚少下廚。他的最終心願還是將粵菜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遠而言要澳門、香港、廣東省三地合力,將粵菜資料交予中國政府審批,並向聯合國申遺。「口頭傳承只會各有各講,文字證明是最大力量。粵菜的發展,我是支持到尾,希望能一直研究到我生命的盡頭。」他熱淚盈眶地說。

古譜鹽焗雞製法

將鹽炒至高溫,要不停炒約三十分鐘。

用鹽、沙薑粉、燒酒等材料醃勻雞的全身。

用紗紙將雞包好,放入砂鍋,倒入高熱的鹽,放在慢火上焗約三十分鐘便成。

跟住古譜做菜 味道更好?

研究古譜多年的暢和軒總廚吳永皓,多年來以私房形式做懷舊粵菜。他說:「古譜菜的做法,不代表是最好的烹調方法。以前科技不發達,常識沒現時豐富,好多烹調方法比較不方便,而且不一定是對的。」例如鹽焗雞,傳統做法是用鹽的熱力將雞肉迫熟,把溫度長期控制於攝氏八十度至九十度,即是慢煮法。但鹽的溫度本身分佈不平均,較難控制火候,反而鹽水溫度統一,將雞浸入鹽水,內部更容易受熱,肉質也能保持嫩滑,而且方便快捷,口感甚至更佳。
「科技進步,烹調方法層出不窮,如分子料理,只要不太古靈精怪,其實是一件好事。不過現在很多新派菜式都未見突出,原因是現代生活節奏急促,不像前人般會不斷實踐、嘗試,所以菜式容易顯得粗糙,研究新菜時比起前人大有不如。」

《粵菜精粹》中失傳的古譜菜式

廣州文昌雞」
以海南島文昌雞為主材料,此雞以椰子為飼料,所以脂肪分佈均勻,雞肝尤其甘香,在雞件上鋪上火腿、雞肝蒸煮而成。為廣州酒家首創,菜式現已難尋。

煎琵琶翅」
先把乾翅發好,再用上湯煨。最特別是將魚翅連同蛋漿等材料倒在湯匙上蒸熟,待凝固成琵琶狀後,取出再煎至金黃色,工夫繁多,是為以前的有錢人而設的菜式。

金錢蟹盒」
為廣州北園酒家所創,用兩塊肥豬肉夾着蟹肉、冬菇、冬筍,砌得像小盒子一般。另有金錢蝦盒,即是把餡料換成蝦膠,據說以前是廣州的街頭小吃,流行於物質匱乏的戰後初期,當時肥豬肉屬貴價食材,現代人怕肥肉不健康,所以才失傳。

生扣鴛鴦雞」
趙丕揚解釋,扣是粵菜術語,即是將食物加湯水蒸至軟腍。做法是在鮮雞上,梅花間竹地鋪上三行冬菇、雲腿,再倒進上湯,然後放入大碗內一起扣。此菜式講究刀工及手藝,而且為雞肉添上油潤及鹹香。

非遺是甚麼

據聯合國定義,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現時跟食物相關並已被聯合國納入非遺的有法國菜、墨西哥傳統菜系、土耳其的傳統慶典菜餚"keskek",以及去年12月最新公佈的日本和食、南韓泡菜文化及地中海料理。

暢和軒

地址:大埔廣福里13號東樂樓2樓
經典懷舊宴(八道菜及甜品,菜式包括網油蠔豉卷、正宗鹽焗雞、翡翠麒麟魚,每位300元,須預訂)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