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重點是民意聚合(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佔中重點是民意聚合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和平佔中運動至今進行了近一年半,不論正反各方,焦點都在於「佔領」行動。反對者指「佔領」是違法、製造社會動盪、阻礙經濟發展;至於認同或支持者,部份人認為節奏太慢,甚至認為「商討又商討」而質疑佔中三子只在做一場戲碼;又或認為既然明知中共的立場,無必要再討價還價而該即時佔領來逼中共向港人就範。
整場佔中運動的過程,的確耗用了過多時間在商討,導致民情出現了冷卻,相信佔中三子也難以否認的。但普遍港人政治冷感和慢熱,是必須處理的難題,這也是無可否認的現實。採取三輪「商討」,先聚集少數對政治有較多關注的人,為運動建構一個較確切的方向,再鼓動普羅市民的參與,算是唯一的路徑。
另一方面,「商討日」不過有如學術研討會,反對「佔中」只着重放大「佔領」的所謂負面後果,迴避「商討日」所出現的民意;到了6.22 民間公投,要求無篩選的民意終化成數字作具體化表達,中共和港共就把他們的野蠻搬到台前。綜合中共的態度變化,甚至張曉明直言「公投結果不會改變中央的立場」,說穿了就是中共最懼怕民意與其對立的局面發生,但如今已無力招架。
回顧新加坡1959年展開的脫離英國殖民運動,人民行動黨初期也是先聚合星洲內少數同道來推動,當越來越多人支持「脫英入馬」時,行動黨就策動正式公投,將民意化成數字,新加坡內的馬來亞共產黨勢力也無力招架,而只能向行動黨、公投作無理的攻擊。而公投之後,馬共縱想以更激烈的行動拒絕屈從,卻被李光耀清剿驅逐。
仔細觀察和平佔中近一年半的進程,「商討」時的民意還未累積,且遭人質疑整場運動成效之時,中共港共已經發茅;到6.22公投後,中共的醜態已完全顯露於港人以至國際面前,正與新加坡公投可說是異曲同工。而且,佔中所積累的民意,從聚合、商討、投票逐步升級,並早已表明若中共不顧民意就發生大規模的公民抗命,即是連大批港人一同「犯法」也是民意授權下進行,整體的威力比新加坡當年的脫殖運動大得多。由此可見,和平佔中的重點就在民意的彰顯,逐步將中共的盤算敗露出來,從而引領市民參與。
事到如今,撇除強行實施預先篩選的假普選以至武力鎮壓佔中的打算,中共只得予港人落實真普選一途,甚至是不再干預國防和外交以外香港內部事務。這些訴求不過是《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白紙黑字,是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對港人的承諾。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