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見盡 中環書店40年風景

恐龍見盡 中環書店40年風景

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心臟前的中環,曾經書香蓋過銅臭,獨立書店、冷門書小攤子及專賣二手英文書的舊書店星羅棋布,蘭桂坊甚至有法文書店。賣紙賣字的書店,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與莎莎、藥房和找換店對撼簡直是螳臂擋車。一九七四年起屹立於中環域多利皇后街的三聯書店,在其最風光的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間,曾經膨脹到有六層樓面,書種多達二十萬,見證着中環四十年來的變遷。

最近重新裝修後,在出版業的黯淡黃昏中繼續努力經營,正確一點是努力轉型。由讀者打拼成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店長的馮惠基,最初就在中環三聯受訓,轉眼三十多年,見盡中環轉換風景,可從最微之處窺見最大變化。「昔日書店沒有印製小膠袋,購物袋都是大大個,因為讀者買書是一叠叠買,沒有人只買一兩本。《魯迅全集》、《二十四史》一減價就賣出幾套,一套要二千多元,是當年打工仔兩個月薪金。」

屹立中環域多利皇后街的三聯書店已有40年歷史,最風光時曾佔六層樓面,現在三層中有一層賣文具精品。

打書釘風景最動容

在書店人稱「基哥」的馮惠基,卻自謔為「恐龍」。的確,在這個人人jumpy上位的年代,一輩子只打一份工是異類,他就連解釋都謙遜得像古人。「我一介書生也只能當這工作,做開有感情。」一九八一年,他由經常在北角泡書店的讀者變成書店職員,幾十年來幾乎甚麼崗位都做過。「那些年社會風氣很樸素,年輕人節目不多,打書釘是其一,今時今日看見有客人坐在地上刨書仍是我最愛的書店風景。」老讀者定記得三聯三樓窗邊曾有一排竹,正是基哥的主意,「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不過這個鬧市小竹林在書店裝修後便已消失,二樓也全賣文具精品,補貼收入。「中環三聯是我們第一家門市,曾三遷其址,歷史最為悠久,是我們的根,許多同事都在這裏出身,以前逢星期二、四返新書,書迷都會準時下午三點到書店守候新書出爐,甚至充當雜差幫手拆新書的包裝。」更有趣的是,基哥說以前一樓是男人天下,讀者都是逾四十歲的男士,女士則是少數,反觀現在六成至七成的讀者都是女性。

難忘港督夫人水浸來訪

閱讀口味也是南轅北轍,昔日放在書店當眼位置的並非投資管理或風水命理書籍,而是文學或古典巨著。「現在拿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大作,還未及網絡潮文改編的實體書《紅Van》暢銷,這是不可逆轉的時代常態。」重回中環,基哥難忘一次書店水浸,正當全店員工落力彎腰往外舀水時,赫然發現當時的港督夫人(尤德爵士夫人.尤彭雯麗)來訪買書。另一次約在十五年前,白雪仙出席新書發布會弄得全中環萬人空巷,找來十個大漢保護仙姐,基哥正是其中一員,風潮過後,店中更發現幾隻款式不同的「遺鞋」。他深明,網絡威脅實體書市場,書店不再墟冚更須變革,他們在店中推出網上打書釘服務,又融入本土文化氣息,作為邁向多元化的部署。
記者:鄭天儀 攝影:梁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