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題專題】
殼股需求殷切,創業板殼價水漲船高,過去一年勁升逾四成至2.2億元,不過依然供不應求,導致市場掀起一股「啤股」熱潮。投行亦吼準創業板上市要求低及過程簡單,加上「細細粒容易食」,主力啤創業板股生財。
施伯樂上市15個月即賣盤
去年上市的23隻創業板新股,逾四分之一已經被大股東極速減持。當中上市僅1年零3個月的施伯樂(8260)於月初更已悉數出售予內地投資者,堪稱最快賣殼的上市公司,亦為創業板變成「啤殼」工廠的實證!
顧問公司施伯樂去年4月上市集資3,075萬元,大股東張天德及龔鈁早於去年12月已開始減持套現,上月公佈洽商賣盤,結果於月初落實以8,568萬元將所持51%股份悉售予內地商人張健。由上市到賣盤過程之快,可算前無古人。有投行高層表示,「按規定,大股東新上市半年內不可減持,之後半年內可減持至51%,之後可減至零。」加上顧問公司固定資產不多,「清理」更容易,「而半新股上市不久,未供股,未批股,未拆股,會較乾淨。」,相信是施伯樂快手易主的另一大原因。
內地IPO市場重開後步伐緩慢,銀行又收緊借貸,迫使不少內地老闆南下尋殼,以取得融資平台。主板殼當然好,但供應始終有限,加上殼價因瘋搶而推高,有殼股中介人指出,「靚嘅,乾淨嘅主板殼,100%股權起碼4億樓上,新買家甚至要啃埋其他資產」。相反,創板殼價成本相對較低,最新行情叫價雖高達逾2.2億元,但要取得50%權益成本亦只1億多元,「易手一年內業務不能大變,即所謂養殼期,與其放幾億養隻主板殼,養創板殼更抵玩,之後仲可以炒多輪轉板㖭。」
大股東禁售期後大手減持
在龐大需求推動下,近年創板掀起啤殼潮。翻查紀錄,去年共有23家創板公司上市,按年飆升近一倍,亦是自2003年以來最多創業板公司上市的一年。除施伯樂外,去年上市的23家創板新股中,包括羅馬集團(8072)及匯財軟件(8018)等至少六家新股的大股東在禁售期後大手減持,當中三家更已減持至50%以下,賣殼味甚濃。
創板賣殼情況越見熱烈,除殼價較主板平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啤殼較易,保持一定的供應量。有投行人士指出,「創板上市最低要求公司之前兩年錄得正現金流2,000萬元,即使行規多會等夠有2,000萬元利潤先去申請,都較主板要求三年盈利5,000萬元低好多。」他續指,創板集資只數千萬元,「圍飛」容易,又易炒上,「從啤殼到上市,再到賣殼,至最後轉板,其實可以有好多好消息炒上。事實上,內地投資者對主板還是創板殼並不十分介意」。
記者:石永樂 吳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