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剛畢業,第一份長工,公司網售唱碟影碟。才廿幾歲的CEO,是陳慧琳粉絲,一日,叫我入房,說自己上Google搜尋「陳慧琳」,結果頭幾頁都見不到公司的網站,叫我想想辦法,點樣可以排頭幾名。
這個專門,叫搜尋器優化技術SEO,當時剛起步,不多人識,我們不出三個月,就做到第一頁霸到幾個席位。另外Google又剛推出賣廣告計劃,價錢看競投,當時少人投,好抵買。這兩個項目,夾埋為公司帶來了頗多生意。
好多年後,我終於明白,當年原來剛好踩中一個巨大的arbitrage(套戥)。所謂套戥,其實不是真正金融界定義的套戥,不過叫套戥聽起來較吸引,大家就照叫。簡單來說,就是某些時間裏,某些上客渠道的,上客多,成本又抵到爛。早期的SEO,早期的Google AdWords,是明顯例子。
打響名堂講時機
又例如,facebook爆紅前幾年,好多人願意讓網站獲取自己email裏的所有contacts,然後授權邀請。我好記得,當年facebook買了一間東南亞公司,專門是不太正規地打通最多email供應商的contacts功能。我知,因為我本來是那公司的其中一個客人,facebook買了就據為己有,其他人無得用。好少人留意這單收購,但如果問我facebook點解增長快過對手這麼多,我會說這是其中一個原因。我創辦第一間startup時,盲樁樁好多東西不懂,竟然都做出些少成績,好大因素,是2006年做網上社交這一塊,本身就是一個arbitrage。
到facebook推平台,讓其他公司寫App,上億的facebook用戶,Apps卻不多,又是一個巨型套戥,現在出了名的本地startup 6waves當年就是早早踩入,靠古惑仔Online打出名堂。農場系做到上市的Zynga,以及都是做到上市的Groupon,都是靠早期facebook平台三不管的年代,大量套戥而企穩陣腳。不久之後推出的手機平台,又製造了另一次巨型套戥機會,時勢造英雄。
套戥總有時間性。太早,渠道未有,時候未到。太遲,就不再有效。點解不再有效?幾個可能。SEO太多人識之後,好難再排高。Adwords, Facebook Ads多人競投,就搶到不再便宜。Invite friends,禮儀上已經變Spam,大家已經免疫。facebook平台越管越嚴,Zynga都無啖好食。手機平台現在好多Apps,好難突圍。道理是當一個套戥係人都知,係人都做,就會關閘。Startup要爆,不單止要在產品上創新嘗試,也要在渠道上創新嘗試,希望在關閘前搶得幾多得幾多。搶得多就不怕關閘,反正關閘等於往後再無其他人可以照辦煮碗,過了海就神仙。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