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側影:鳥瞰消失中的香港

蘋果側影:鳥瞰消失中的香港

最佳旅遊城市,香港排位高過東京;全球宜居城市,香港跑贏台北,在人人嚷移民的年頭,調查結果難以置信。但如果企高一點看,又如何?攝影師透過遙控鏡頭,以罕有角度鳥瞰小島。東北發展下隨時被填平的古洞魚塘,拼湊出有趣的圖案;拔地高樓與稻田,只咫尺之遙。無論深水埗舊樓,還是中產屋苑錦綉花園,貧或富,統統成了密集的小盒子。鏡頭下,呈現的,是不一樣的香港。

準備大興土木的大嶼山,將被「打造」成康樂島,世事常變,屹立其中的大佛,卻紋風不動。

東北發展下隨時被填平的古洞魚塘,從高空觀看,拼湊出一幅幅不規則的有趣圖案。

位於梧桐河畔的馬屎埔村,是反東北發展的一片戰場,拔地高樓與稻田,原來只咫尺之遙。

高密度比開發郊區環保

「台灣很小,但你看過嗎?」在寶島熱爆的金馬獎得獎紀錄片《看見台灣》,以鳥瞰角度呈現台灣山水之美,還有人類過度開發的醜。台灣的面積是香港的30倍,我們沒有白雪皚皚的玉山、沒有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景色,卻擁有與別不同的城市景觀。外國遊客抵港,從機場往市區,以為映入眼簾的必是摩天大樓,但坐上旅遊車,窗外劃過的,都是一片片的綠。
在香港,其實綠色才是常態。香港共1,108平方公里土地,郊野佔了四分三。早於1976年,港英政府已把郊野公園寫入法例之中,涵蓋24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根據2013年政府資料顯示,香港每平方公里住着6,650人,僅及印度孟買的四分一,但原來,香港已開發的土地只有25%,換言之,700萬人只住在不足300平方公里之上,單是觀塘,每平方公里就住着57,120人,人口密度之高,舉世知名。

本地汽車登記數目逾68萬,圖中青衣貨櫃碼頭新車到港,停泊位被逼爆。

遊艇,被視為有閒階級的玩意,「入場費」不菲的西貢白沙灣遊艇會,一樣密集。

討厭狹小的生活空間,開發土地,成了熱門的社會議題。由新界東北發展,到港珠澳大橋和大嶼山發展項目,但經濟學家和地理學家卻說,高人口密度的城市,遠比無限擴張、開發郊區來得環保。
換個角度,生活在石屎森林的香港人,原來得天獨厚:風光如畫的郊野公園就在咫尺。假日一家人到郊野公園野餐、駕車到西貢雪白的沙灘暢泳,或返工前到依傍着市區的行山徑跑步,全都不過個多小時車程。

香港人口密度之高,舉世知名,住上最多基層家庭的深水埗,舊樓群密不透風。

深水埗以外,在鏡頭下,錦綉花園一樣成了密集的小盒子。貧或富,從這個角度看,沒有分別。

寸金尺土,死後要找一片淨土,也不容易。往下望,密密麻麻的墓碑,令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變成有趣的圖案。

住得香港太久,早忘了這些。但原來,這是來港工作的海外僱員,以高分數評價香港「宜居」的主因。坐西鐵必經的元朗平原,是全香港最大的沖積平原;位於粉嶺梧桐河畔的馬屎埔村,是另一塊適宜耕種的土地。只是,隨着城市發展,包圍這些蔬菜幼苗的,統統變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住宅。
離開馬屎埔村,攝影師的鏡頭,對準同樣準備大興土木的大嶼山。儼如地標的大佛,屹立在正中央。本是佛門清淨地,每天數千架航機,徐徐升降,巨大引擎聲隆隆作響,背負着「中港一家親」重大使命的港珠澳大橋,將落腳於此,據指,每天有約16,000架車在上面遊走,更計劃將大嶼山「打造」成康樂島,發展綠色旅遊景點……未來十年,會是怎樣的香港?

攝影:林亦非 撰文: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