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喜功:蔡子強世界盃看政治 粉飾太平失敗

好大喜功:蔡子強世界盃看政治 
粉飾太平失敗

【本報訊】世界盃準決賽東道主巴西迎戰德國,最終以1:7慘敗,被傳媒稱為「明尼路之痛(Mineiraço)」。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巴西試圖以盛事粉飾太平失敗,嚴重打擊執政黨聲望,會是執政者揮之不去的夢魘。
記者:佘錦洪

「繁華好似只係放咗次煙花咁」。蔡子強指,今年的世界盃及兩年後的里約熱內盧奧運會,都是前任總統盧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的決定,意圖效法當年東京及漢城奧運,通過盛事資本主義(Celebration Capitalism),以大型運動會彰顯他領導下所取得的社會經濟成就。在盧拉離任後,各種問題如通脹、失業率上升等問題湧現,不少工人教師甚至公務員爆發示威遊行,「喺今次慘敗之後更加雪上加霜」。

大白象工程打擊聲望

蔡指球隊落敗以後,更多人質疑政府,為何不將錢及資源投放到教育醫療,建立更好的社福制度,反而花錢在興建球場等大白象工程,「好多都喺山旮旯地方,仲未計公路配套」,將錢送到貪官口袋裏。他指現時估計現任總統羅塞夫(Dilma Vana Rousseff)能否連任言之尚早,但相信直至奧運前,仍然會有人不斷翻舊賬,打擊執政黨聲望,「係佢哋揮之不去嘅夢魘」。
蔡子稱舉辦世界盃的目的,不是球隊奪冠令國家崛起,而是通過盛事將優點展現,「大量遊客同記者去到當地,發現人民好文明好禮貌,基建好先進,咁先係盛事資本主義」,又引自己2006年到德國觀賞世界盃的經驗,「你會好仰慕呢個國家,覺得去到係賞心樂事」。
蔡表示,利用盛事去鞏固統治轉移人民視線,是不少獨裁者的慣用手法,如納粹德國的希特拉及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分別舉辦柏林奧運(1936年)及世界盃(1934年),證明自己管治下國家欣欣向榮,「佢話你聽勒緊肚皮、犧牲民主犧牲人權自由係值得嘅」。七十年代南美軍人當權,蔡指他們亦是用世界盃英雄去作宣傳工具,如巴西梅迪奇將軍與球王比利,及阿根廷魏地拉將軍與甘巴斯。
近年人氣球員身價高昂,蔡指政客難再「捉住個球星」,反而積極與足球打成一片,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每當德國隊在重要賽事如世界盃、歐洲國家盃打到決賽階段,都會親身到現場支持,營造與民同樂形象。

國足永遠「黑哨」難再起

面對前所未有的慘敗,蔡認為「知恥近乎勇」,或可激起巴西重新建立新的制度,培育出新的足球英雄,如同當年「馬拉簡拿之痛」而令比利等球星出現。他強調這種振作需要雄厚根基,「好似香港咁,知恥近乎勇咗好多年,結果香港足球都係一沉不起」,又指如中國般足球系統腐敗,永遠「黑哨」,底子太差難有機會再起。

【依波Live】即睇直播: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match/live
http://bit.ly/Eball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