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消「蜆」好興致

夏日消「蜆」好興致

炎炎夏日正是掘蜆好季節。天氣越熱,越易掘到蜆,但想得到豐盛收穫,就先要忍受高溫。今次去的是出名水清蜆又多的大嶼山水口泥灘,之前曾跟朋友前去該處掘蜆,已學到起行前要選對日子和退潮時間。水口蜆多,掘起來並不太難,不過可否找到大蜆便要看運氣了。

記者:謝翠玲
攝影:梁志永、潘志恆

從東涌乘巴士前往大澳,在水口村球場落車便可來到水口泥灘。如果像我兩手空空般出發的話,可到下一站的水口村,那兒有士多租用掘蜆工具。借來矮凳、泥耙及水桶後,記得順便跟睇舖的阿姐打聽一下泥灘的狀況。阿姐說當天潮水未退,泥灘沒有完全露出水面,要在近岸的地方掘。「遲些八月更熱,會更易掘到,這是多年經驗所得。」資歷甚豐的阿姐又告訴我,水口泥灘的蜆加起來也有10種左右,可惜她只知道哪種好吃而不知其名,但要數最常見又最肥美的就是沙白和沙蜆。我想,今日應該不至於無功而回吧。問她有何技巧可以傳授,她笑笑說:「其實沒有甚麼特別,就看你的運氣啊!」

是日陳太的收穫相當豐富。

記得着鞋 避免割傷

天文台預告當日晚上十點退潮,雖然下午三、四點的海水尚未退盡,但泥灘已有很多大人和小朋友頭頂烈日、彎腰低頭努力掘蜆。有人穩陣地穿上全身重裝防曬,大草帽加頭巾再加長袖衣服;也有人只穿泳衣加T-shirt輕裝上陣。然而衣服多少其實並不礙事,最重要的是必須記得着鞋,因為泥灘遍佈蠔殼,稍一不慎便會割傷。踏入水中,觸感溫熱,每次抬腿,鞋底都被泥漿牽住,實在有點舉步維艱,真佩服那些不怕潮漲、走得離岸較遠的遊人。
剛水退的泥灘上,遊人正在默默苦幹,但我偷偷瞄了他們的水桶一眼,只見空空如也,沒有甚麼收穫。倒是在海中不時傳來女孩歡呼叫嚷:「媽咪,又有啦!」我轉頭一看,小女孩樂芯正高舉手上的蜆。她連凳也不坐,直接坐在泥灘,逕自用手不斷掘泥,一直在掏啊掏,轉眼又摸出一粒蜆。原來她已是第二次跟爸媽來這裏掘蜆,怪不得比其他小夥伴更富經驗。

小朋友無懼高溫,努力掘蜆。

既可玩水,又可掘蜆,絕對是周末最佳的消遣活動之一。

離岸越遠 收穫越大

媽媽陳太看到我和女兒搭訕,便走過來跟我聊天,她說:「今天海水未退,上月我來的時候水全退了,我們可以走到離岸很遠的黑泥部份,能夠掘到手掌大的沙白!那次我們十一個人,一人都掘了一粒大沙白才走!」說罷她取出手機展示戰績,果然非常大隻。據她推斷,當下正值水漲,確會影響收穫。如不介意只能摸到較細隻的沙蜆,近岸倒是輕鬆一點的。
總括過往經驗,陳太有些心得分享:「不要往太乾的泥地上掘,那些地方大都被人翻過,濕潤的泥地機會較大。把泥耙插入泥中,如果感到硬物,便要改為用手,更有效率。」看到她身旁的水桶滿載戰利品,我想她的見解應該是可信的。與她們道別後,便往離岸較遠的泥灘進發。夕陽西下,水開始退得更遠了,但夜間在海中掘蜆始終具危險性,只好隨人群散去。我看着陳太和友人的幾桶蜆,再看看我手中兩顆小沙蜆,實在是意難平。在離開泥灘前的一刻,我跟這裏的蜆說:「你們就乖乖等我好了,我會回來的。」

最佳時間

摸蜆都要擇日,農曆初一及十五過後幾天,收穫會特別多。剛過去的星期五是農曆十五,所以今個周末如果天氣良好,便是摸蜆的好日子。擇好日,還要擇時,預先上天文台看看各地的潮汐預報,便可乘退潮時段出發。上長沙和水口要看石壁區的預報,三門仔則看大埔滘區。
網址: http://www.weather.gov.hk/tide/cstation_select.htm

熱門地點

大嶼山有不少摸蜆熱點,如水口和長沙都是水質較優、蜆肉較佳的勝地。今次去的水口地方較廣,沙也較細;上長沙沙灘面積較細,沙泥較黑,以沙蜆居多。至於大埔三門仔沙欄路附近也有泥灘,不過分佈較散,蜆亦較細。

掘蜆秘技

去掘蜆首要做足防曬工夫,至於工具則是悉隨尊便。有人會用泥耙,有人則說徒手會更容易,因為泥耙的耙齒較疏,會把細蜆漏走,但如果耙齒太密,則會把蜆苗一併掘走,破壞生態,可免則免。

掘蜆三寶:矮凳、泥耙和水桶,可自行攜帶,或在泥灘附近的士多租借,$15一份。

落耙的第一下要用力掘至兩吋深左右。近岸位置掘到的多為體積細小的沙蜆,想掘沙白便要往離岸較遠的地方進發。

常見蜆種

沙白和沙蜆較為常見,天氣越熱便越易掘到,所以只要無懼烈日便有收穫。

沙蜆體積較小,沙白較大,都是在水口泥灘最常掘到的蜆。

沙白
沙白外殼光滑,體形較大,長大後約有四吋闊,比五元硬幣小的應是初生階段,最好放生。至於肉質,沙白味道鮮甜,但會因縮水變韌,最好用湯或水浸等方法烹調。

沙蜆
又稱三角蜆,外殼有細小坑紋,最大也僅約一吋闊,尾指指頭大小的便是幼苗,不要拿走。蜆肉較細,但相當鮮美,適宜快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