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讓孩子承擔後果(上) - 康婷

愛的覺度:讓孩子承擔後果(上) - 康婷

最近與女兒參加一個在室內舉行的活動,看見人潮湧湧,買完爆穀汽水便乖乖坐到位上待節目開始。突然聽到後排座位傳出喧嘩聲,原來是一位男孩倒了爆穀和汽水在地毯上。這男孩與女兒年齡相若,也就激發我的好奇心看下去,事情發生後男孩臉部表情一片空白,好像在等父母反應才決定怎樣表態。他爸爸連忙向工作人員道歉,但很快被男孩的媽媽插嘴推翻歉意:「這種事發生是很自然的,孩子年紀還那麼小!」聽到了媽媽的話,男孩臉上流露得意的笑容,旁邊的兄弟姐妹也為着這場勝戰開懷大笑,沒有人留意跪在地上嘗試從地毯清潔爆穀汽水的那位阿姨,事情就此完結。到底男孩在這件事情上學到了甚麼? 學到可用「年紀輕」作行為上的擋箭牌?學到以後無論做了甚麼事也可以躲到父母背後讓他們處理?學會倒掉食物只是「小事」,再發生也無傷大雅?
若環境換了是辦公室而男孩的角色由兒子變成下屬,那位媽媽作為上司會否照樣說:「發生這種過錯是很自然的事,他在公司年資還少!」然後不向被影響的同事致歉,不了了之?若在工作上不會這樣處事,為何對兒子行為抱着雙重標準的態度?若不需承受後果,又怎能學會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上責任呢?行為反映了背後所作的決定,而每個行為無論多大或小,也帶來自然或人定的後果。 倒掉食物自然的後果便是浪費了食物和需要清潔,人定的後果可以是要求男孩道歉或幫忙清潔。在公司裏若成功做了一單業務交易,自然的後果是為公司增加收入,人定的後果可以是加薪甚至升職。
每個年紀也有合適的責任和後果可承擔,你不會要求一個七歲的孩子負責買家裏的菜但他可以負責擺放筷子,你不會要求一個剛畢業的新同事負責向投資者解釋公司年報但他可以幫忙一些準備工作,年紀並不是一個躲避責任和後果的理由。雖然女兒現在只有七歲,但我是特別重視讓她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承擔後果,因為這樣她才能學到怎樣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去年暑假我和妹妹聯同孩子和父母一起旅行,走進一間紀念品店後,便各自散佈店內看東西。突然聽到「呯!」一聲,原來是姨甥女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瓷娃娃,她馬上向媽媽道歉,媽媽點頭接受,然後彎下身體看着她雙眼說:「你可以告訴店員嗎?既然是你不小心打破,賠償的費用要由你的零用錢支出。」姨甥女的零用錢已差不多用光,也替她擔心,她走向收銀櫃枱,兩隻小手按着櫃枱雙腳尖着,店員才能看見紅紅小臉,姨甥女問:「對不起我打破了這個娃娃。需要多少錢?」店員說出貼在娃娃上的標價,姨甥女頭轉向媽媽,說:「媽媽,我只剩下四十元,不夠錢。」這時店員才醒覺原來付錢的是姨甥女,她急忙按計算機,然後帶着同情的微笑對姨甥女說:「寶貝,我可以接受你付四十元作賠償。」姨甥女付錢過後,得到媽媽的一個擁抱,而我們家人也讚賞她的勇氣。雖然在事情發展當中,我們很心痛很想幫她,但我們一家人在教育孩子的事上早有了共識,不會插手。讓姨甥女承擔後果,她會更有動力避免再打破店內的東西,若只是受父母罵幾句,很快又在店內跳來跳去……(待續)

康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