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衞生署調查發現,香港人的洗手習慣有待改善。該署今年1至2月以電話訪問約2,000名市民,發現有6%受訪者表示,如廁後不一定會洗手,當中以男性、單身人士及在職人士居多。衞生署專家指,每克大便已有10,000億粒細菌,而1克只約一個萬字夾的重量,如廁後不妥善洗手,可以污染環境或身邊人,隨時病從口入。
記者:陳凱迎
衞生署昨日公佈「個人及環境衞生調查2014」,調查共訪問2,001人,發現如廁後、處理垃圾後、咳嗽或打噴嚏後、接觸公物後,以及接觸眼、鼻或口前,未必人人會洗手,其中男士、單身和在職人士都較不注重雙手衞生;12至17歲的學生接觸公物後要洗手的意識,明顯較其他年齡群組低。調查另發現,400多名有養寵物的受訪者中,僅55%定期替寵物除蟲。
「見唔到污糟就唔理」
衞生署助理署長(健康促進)馮宇琪醫生認為,男士不注重手衞生與粗心大意有關,「見唔到有污糟就唔理」,而單身人士或因沒有另一半提醒,也容易忽略手部衞生。她提醒,雙手表面清潔其實都可以滿佈細菌,建議經常用正確方法洗手。根據世衞指引,如手部有明顯污迹或如廁後,應以清水和𤩹液洗手60秒,沒有明顯污迹則可用酒精搓手液搓手20秒。但上述調查亦發現,只有7.5%受訪者洗手時一定會用𤩹液及搓手20秒或以上。
衞生署感染控制處主任黃天祐表示,洗手時間不足,指尖、掌心、手指縫和拇指會被容易忽略無洗;雙手如沾到1克的大便,亦已有10,000億粒細菌存在。
與2005年同類調查比較,表示處理完垃圾後有洗手的市民,由當年75%跌至今年的70%,咳嗽或打噴嚏時有用手或紙巾掩住口鼻的,亦由64%降至57%。馮提醒,流感、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均可由不潔的雙手引致。至於公立醫院抗藥細菌問題肆虐,黃天祐指衞生署正與醫管局研究,於某些醫院加強監察醫護人員的手部衞生,但未能公佈相關詳情。
男士伸冤
張家輝 藝人
「無論男女都應該洗手,唔係話等到沙士先要注意衞生。助手都會帶定酒精搓手液,我去Chilam(張智霖)演唱會,啲咪都會用酒精消毒,唔知幾多人用過嘛。」
鄧達智 時裝設計師
「去完洗手間一定會洗手,有時抹完鼻涕或打完乞嚏就未必會,因為如果係我自己嘅嘢,就唔會太介意,反而有時喺街執起啲垃圾拎去丟,我一定會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