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上漲2.3%,低於市場預期的2.4%,升幅較上月的2.5%再放緩。至於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跌1.1%,跌幅大於預期的1%。有專家分析,最新PPI數據顯示刺激政策效果低過預期,令市場失望。
上月CPI增2.3% 低於預期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6月CPI增幅僅2.3%,仍低於政府增長3.5%的目標,這令政府有足夠的空間推出小規模的調控措施。不過,PPI則遜預期,原因是較低的基數和6月石油價格較高,預期PPI短期繼續下跌1%。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表示,之前公佈的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向好,令市場普遍認為中央「微刺激」政策措施已見效,但最新公佈的6月PPI持續下跌,意味上游行業並未受到拉動,之前市場認為內地經濟開始復蘇的看法是過度樂觀。昨日上游行業股份普遍受壓,水泥股海螺(914)、鞍鋼(347)昨跌逾2%。
7月初公佈的滙豐6月中國製造業PMI終值為50.7,官方6月製造業PMI也升至51,均創2014年以來新高。當時分析員普遍認為,數據表明中央的穩增長政策措施已經見效。
林采宜指,PMI為領先指標,反映行業人士對經濟前景看法和採購意欲,反而PPI更能反映實體經濟運行情況。雖然6月PPI按年跌幅比上月縮小0.3個百分點,但在上游行業,包括鋼鐵、煤炭等價格,跌幅都較上月擴大。由於此輪中央「微刺激」政策主要集中在增加基建投資,上游行業價格跌幅擴大,意味政策效果未如理想。
中信銀行首席經濟師廖群指,PPI數據顯示內地經濟復蘇速度比較溫和。由於目前CPI水平已遠低過中央原定目標3.5%,已不會成為中央考慮是否政策放寬的因素。中央會否推出更多刺激政策,將視乎稍後公佈的第二季經濟增速,能否達到原定的7.5%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