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職業足球會有商業收益、比賽日收入與電視轉播權分成等三大主要收入來源,增長潛力最大是包括贊助費、銷售及產品授權許可的商業收益,這亦是各大球會的最主要戰場,其餘兩項的增長往往受到限制,球會的角色亦比較被動。
商業收益視乎球會的叫價能力,取決於自身品牌價值,與球會規模無關,品牌知名度卻是箇中關鍵,球會品牌在海外的價值好多時高過本土市場。好像利物浦這種球會,所處城市的人口不過60萬,他們在亞洲的球迷人數,遠比英國本土多。有意在亞洲推廣產品與服務的企業,自然希望借助紅軍在地區內的影響力,大展拳腳。這正是在英國本土沒有零售銀行業務的渣打,竟然會在利物浦球衣上賣廣告的原因。
商業贊助市場已是兵家必爭之地,阿仙奴最近與Puma簽下五年球衣贊助合約,據聞穩袋1.5億英鎊;曼聯亦正與三家體育用品公司談判,預料單是球衣用品贊助,每年就可為紅魔進賬5,000至6,000萬英鎊。
從曼聯最近一份業績報告可見,該隊的商業收益高達1.53億英鎊,佔球會總收入的42%,而比賽日收入與電視轉播權分成,則分別有1.09億英鎊與1.02億英鎊。隨着該隊簽下更多贊助協議,未來幾年的商業收益,勢現可觀增長。
要令品牌價值持續高企,球隊除了需要踢法悅目,在球場交出成績,贏取錦標之餘,亦必須有深厚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及獨特的風格,球員品格與操守當然亦相當重要,這一切都有賴球員、教練及職員長年的經營與累積。
球圈內有個說法,就是「No one player is bigger than the Club, players come and go but the Club stays」。球會不會因為失去個別球星而淪亡,這解釋了利物浦為何願意割愛出售早前在世界盃比賽咬人的蘇亞雷斯。
劉民輝
數碼通創新服務策劃總監
http://www.twitter.com/chrismf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