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未訪平壤先訪首爾的行程確實引起了世界矚目,也彰示着東北亞乃至於亞太地區的國際政治正在產生變化。不過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的變化尚無法達到質變,背後仍有變數制約未來發展。
首先當是地緣政治,對南韓來說,做為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既是威脅也是機會。因為根據南韓峨山政策研究院今年公佈的民調指出,6成多民眾認為中國的軍事崛起是威脅,7成多民眾認為中國的經濟崛起更是威脅。不過同一份報告內亦提到,約6成受訪者認為中國是夥伴,只有3成多認為中國是競爭者。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原有7成多南韓民眾認為一旦朝鮮半島開戰,中國將再度援朝,但如今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3成多。菁英階層也認識到北京掌握着通往平壤的鑰匙。因此,青瓦台先是拒絕北韓的和平協議,接着無視於導彈試射,歡歡喜喜的迎接習近平到訪,而中國也沒讓首爾失望,再度與韓國共同重申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
這些成功的外交宣傳是否真能改變中韓朝(和美日)關係,恐怕目前仍屬表面文章。地緣政治縱橫捭闔,南韓若與中國越走越近,北韓便與日本商談人質與解禁,再加上美國的壓力,中國想要與南韓發展更進一步的關係有其侷限。
習近平此行最大的目的是經貿合作。相較於習近平三月訪法的180億歐元定單、李克強六月訪英的近180億英鎊定單,習近平雖帶來了龐大的訪問團卻沒有相對應的合約。除了南韓本身的投資環境不盡理想之外(參考《經濟學人》編輯的China Going Global Investment Index),中國真正想要的是與南韓簽訂FTA。
從2012年開始,中韓進行了11次談判磋商,卻卡在敏感的農業產品上。即便中方的要求獲得許多南韓重量級財團的支持,朴槿惠也極力背書,但南韓的公民團體如韓牛協會、濟州特別自治道——農業人團體協會等紛紛反對,批評政府不顧農民生計。
因為在歷經美韓、美澳FTA之後,南韓農民很清楚面對零關稅農產品的後果。Korea Development Institute分析,2012年美韓FTA生效後,預估未來將對南韓農業造成12兆6千多億韓圜的損失,南韓政府只能編列預算補貼;而目前韓國進口牛肉最大宗來自澳大利亞,約佔五成多,而今年韓澳簽署FTA後,澳牛免稅,未來估計可佔七成之多。
面對更廉價的中國農產品,南韓農民則擔心將全面崩潰。根據Korea Rural Economic Institute的統計,若中韓FTA生效,南韓農業產值將再下跌1.2%,而來自中國的農產品將暴增209%,預計損失將超過美韓FTA數倍。不難猜測,南韓農民必將更激烈抵抗,也成為中韓FTA最大的變數(大家一定不會忘記數年前那些令灣仔淪陷的韓農)。
最後,峨山民調亦指出,雖然比起2012年,南韓民眾支持韓中FTA的趨勢略為成長(由46到48%),反對者大幅下降(由39到27%)。但支持者未過半,且不確認者增加(近1/4),南韓政府仍需獲得更多支持。若在朴槿惠政府民調下滑之際強推FTA,恐會引起台灣太陽花學運一般的反對。
徐子軒
澳洲蒙納許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