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治療腦退化症有新突破。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從中藥鉤藤提取天然化合物,可抑制腦神經細胞蛋白異常活化,於老鼠身上證明可改善記憶及學習能力,有望5至10年內發展成治療腦退化症藥物。
記者:佘錦洪
俗稱腦退化症的阿爾兹海默症,患者會出現記憶、推理及判斷力衰退喪失等認知障礙。目前已知病因之一,是腦神經細胞突觸上的蛋白EphA4,被澱粉樣蛋白(Aβ)過度激活,減低神經細胞間通訊能力所致。
科大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團隊,發現中藥鉤藤含有的鉤藤鹼(Rhynchophylline),分子結構與Aβ接近,能與EphA4結合停止其活性,可作為分子標靶,抑制過度激活導致患者認知障礙。
團隊又用老鼠進行「水迷宮實驗」,訓練在水池中尋找定點目標物,在熟悉後再將其取走,觀察老鼠尋找路徑,測試記憶能力。結果顯示,大部份腦退化老鼠,在服用鉤藤鹼4個月後,記憶及學習能力均達正常水平,針對神經反應的電生理測試(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更在三周內回復正常。
藥物最快5年後面世
葉玉如表示,新療法是針對腦退化症的機理,有望減慢甚至停止病情惡化;鉤藤在中醫有保護腦神經、治療癲癇症的功效,惟當中鉤藤鹼含量極低,不建議直接服用。她又指,現時全球有3,500萬人患有腦退化症,每8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位患有該症,估計2050年會增至1.2億人。
團隊未來會尋求與醫學院及藥廠合作,進行臨床試驗及簡化化合物合成程序,預計需5至10年,方可正式作醫療用途。
老年痴呆症協會主席吳義銘表示,現時用於治療腦退化症的藥物作用不大,「有啲用,但唔係好犀利」,只能輕微舒緩如記性差、不能集中精神等症狀。對於新療法,吳稱「聽住先」,因過往有太多類似消息,但多年來始終未有突破。
中大何善衡老年學及老年病學研究中心副總監郭志銳稱,新療法有無成效要進行臨床試驗始有分曉,因老鼠的阿爾兹海默症與人不完全相同,「好多時喺老鼠有效但係臨床未有成效」。他指現時藥物主要是補充腦神經傳遞訊息介質,及壓抑過度活躍反應,於短期內有效,只屬舒緩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