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佔中」經過18個月的工作,初有成果,拿到了我們預算甚至是超乎想像的談判籌碼。有80萬人參與全民投票,有70萬人授權爭取包含公民提名的特首選舉辦法方案,而具體的方案即真普選方案,亦有33萬人支持。有70萬人清楚表明不能接受一個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方案。再配合50萬人上街撐真普選,及學生們的佔領行動展示了港人能和平進行抗爭的能力及決心,香港民主運動的訴求、決志及力量已擺上了枱面,等候北京的回應。
在之前的階段,北京的策略是透過動員香港的親北京團體和媒體、籌組反佔中的團體、指揮御用大陸學者及官方喉舌、並公佈官方文件、發動黑客的大規模網絡攻擊,全力恐嚇港人,抹黑及打壓佔中,去阻止佔中成勢。但這些工作似乎都失敗了,甚至反過來為佔中煽風點火助其蔓延,佔中已經成勢了!若北京仍指望以恐嚇及打壓的方法去削弱佔中的聲勢,結果很大可能是適得其反,讓更多港人走到佔中這一邊來。
到了這時候,在新的局面下,北京必然會重新部署。那麼北京可能有甚麼選擇呢?每一個選擇必然意味着北京要準備付出相應的代價。問題是北京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這會左右北京的最終選擇。
北京第一個選擇就是堅持寸步不讓,即要百分百保證特首由一個愛國愛港的人出任,也就是北京所能絕對信任的人出任。做法就是否定公民提名,且提委會的組成要保持選民基礎狹窄的四大界別,並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由提委會篩選候選人。但這樣的選擇,結果是必然會出現萬人佔領中環的情況,特區政府只能出動防暴隊及催淚彈才可以把這數量的公民抗命者驅散。帶頭的人都會被拘捕檢控,但是否會出現一波接一波的公民抗命行動佔領全港不同地區,現在是難料,但可能性是不小的。
特區政府的方案必不能在立法會通過,而泛民主派必會持續癱瘓立法會的議事程序,令任何由政府提出的議案或法案都不能在立法會議決得到。更廣泛的不合作運動如罷課、罷工、罷市必會啟動,即使不會持續太長,香港也會陷入一個管治絕境中。北京在國際社會也會誠信盡失,過去努力建立起的良好國際形象會一下子破滅。
但相信即使這樣,北京也不用出動軍隊,因香港警察已足夠處理這樣的公民抗命行動。但即使出動軍隊也不可能處理得到特區政府公信力破產及人心盡失的不可管治深淵。若北京妄動軍隊,要付的代價會更大,六四陰影會導致國際社會更大的譴責及杯葛,影響甚至會波及內地。無論怎樣看,代價也是沉重的。當然北京可以為了這選擇而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但若北京看了其他選擇的得與失,我實在看不到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會有甚麼理由要作如此的選擇。
北京第二個選擇是接受我們的建議,讓特首選舉辦法包含公民提名,但提委會的組成仍可讓商界以較容易的方法提名候選人。這樣的做法,因入閘門檻較低,會導致一些與中央對抗的人也可成為候選人,也即是說泛民主派很可能會有超過一個候選人參選。但這也會導致泛民主派的選票被分散。雖然所有泛民主派的候選人都不可能是愛國愛港人士,但至少會有一些候選人並不是與中央對抗的人。理論上,愛國愛港的要求應高於不與中央對抗。
若選舉是以兩輪選舉進行,那麼很大可能最終是會由一名建制派候選人與一名泛民主派候選人對決。以港人較務實的取態,建制派候選人最後勝出的機會是非常大,因港人明白特首必須起碼能與北京維持合作的關係。泛民主派的候選人既無管治經驗,也與北京欠缺合作關係,故當選的機會不大。那名建制派候選人是愛國愛港還是不與中央對抗,要視乎建制派能否找到適合的人選。當然對北京來說,北京最希望是由一位愛國愛港人士為建制派的候選人。但以香港的政治情況,建制派內的愛國愛港人士能勝出的機會極微,故要取勝,建制派惟有找一名在香港較有公信力的不與中央對抗的人來出選。
就這個選擇,北京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再難絕對保證特首是一名可絕對信任的人,但很大可能他會是一位不會與中央對抗的人,是可以與中央維持良好合作關係的人。不過這選擇應可讓北京避過一場由佔領中環所引發,影響有多大多深多遠也不可預知的政治危機。換來的會是港人回復對北京的信任,及幾年的空間讓一位不會與中央對抗但應有相當公信力的普選特首,去致力解決香港各方面的深層次矛盾。
第三個選擇是繼續不接受公民提名,但接受提委會組成大幅民主化及低門檻的提名程序安排,讓泛民主派可以有超過一名候選人參選。最終的政治效果與第二個選擇應相近。北京所會付出的代價應與第二個選擇差不多,但因仍有很大可能會導致一些堅持公民提名的港人繼續推動公民抗命,即使規模或會比第一個選擇下為小,仍可能會為社會注入一定程度的動盪。後遺症會是甚麼及有多大傷害仍有相當的不可預知成份。因此對北京來說,在第三個選擇下所要付的代價要比第二個選擇為大。
還有第四個選擇是接受公民提名但引入機制去把一些有足夠證據證明是與中央對抗的人剔除於候選人之列。那會令北京在特首選舉的過程中少面對一些尷尬的場面,但對最終的選舉結果應不會有太大影響,故政治效果也會與第二個選擇差不多。北京要付的代價應介乎第二個與第三個選擇之間,因這選擇某程度滿足了公民提名的訴求,但那剔除候選人的安排仍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不過應會比第三個選擇下為少。
戴耀廷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