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沾手】
細價莊家股玩法,多年來層出不窮。由金融海嘯前炒礦股注資,直至最近炒賣殼概念。個別莊家股急升然後急跌,或透過財技不斷攤薄股權。
有專家指出,散戶「博大霧」心態炒細價股宜控制注碼,像德金(1163)的「向下炒」股份更不宜沾手。
市值曾見千億 後勁不繼
金融海嘯前,礦業注資手法曾炮製不少倍升細價股,經典莫過於蒙古能源(276)。
蒙能獲魯連城、新世界(017)創辦人鄭裕彤持股,由「仙股」急升至08年5月的歷史高位17.7元,市值高逾1,100億元,一度直迫貴為藍籌的新世界。其後泡沫爆破,股價下滑至今,跌幅近99%。
礦業注資玩到爛,直至2010年,已淪為「向下炒」的武器。德金被注入價值被嚴重高估的資產,主要股東從而以低成本獲取大量股票,便於市場直接掟貨,掟完貨之後,再以更低成本向主要股東配發認股權證,令到主要股東不停套現,受害的卻是小股東。
其後莊家股有不少新玩法,其中包括2010年,意馬國際(585)發起的大比例供股、紅股除淨,趁貨源歸邊炒上。
至於目前,最近有多家細價股爭相發公告表示洽售控股權,從而裂口高開,有的股價即時散水,有的則繼續炒高股價,最終是否真正賣盤仍未可料。
專門研究細價股的《香港股票財技密碼》作者梁杰文指,「向下炒」的細價股不沾手為妙,原因是這類股份透過供股、發新股等財技,令股票供應不斷增加,攤薄小股東權益,持有這類股份可謂「冇得搞」。
他坦言,近一兩個月莊家股炒作幾近絕迹,估計7月底、8月初炒作才有望升溫。
散戶參與這類股份,宜控制注碼,且要清楚知道是「博大霧」心態,可留意升浪初起且具成交急增股份,勝算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