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我在四方箱前看到的卡通片都是全手繪的。我也特別喜歡看《芝麻街》,節目中用很多簡單的手繪動畫和stop motion短片,來介紹小知識和觀念。這些印象對我的美學影響很深,以致如今我對動畫的欣賞品味,仍未能與時並進地過渡至現今已成王道的電腦三維。當去年宮崎駿宣佈《風起了》成為他的告別作,我擔心這種以日本獨領風騷的手繪動畫將成世界文化遺產。幸好,78歲的高畑勳又為我們帶來了《輝耀姬物語》,此作品不但把手繪動畫的生命一再延續,更把它的美學推上另一個高峯。
《輝耀姬物語》改篇自日本家喻戶曉的物語文學,講從竹裏誕生的女孩給鄉村的年老夫婦養育成人,並成為公主,但人間的浮華不能帶給她快樂……動畫很直接的採用原著的情節,沒加沒減,並蘊藏着佛家超脫凡塵的思想,當中的道理我認為不是小孩子容易明瞭得到。但其編繪手法生動活潑,畫面的美感質樸但創意非凡,我在戲院裏聽到很多小孩子的笑聲與反應,證明對他們的感染力極大。
線條與顏色的精靈
《輝耀姬物語》的手繪美學,來自它保留了顏料的質感,你會在畫面上看到木顏色筆的筆觸、水彩的色塊,好些場景像草稿一樣。讓我說得深入一點,手繪動畫的精髓,來自每一格畫面都是「有機」的手繪,而電影一秒閃動二十四格,畫面中郁動的部份(如行走中的雙腿),每一格跟上一格和下格都不同,由於手繪是「有機」的,在每一格之間非刻意留下的差異(如「筆觸」的差別),在播放時就會形成顏色和線條的晃動。以說故事為主的動畫,一般都會把這種晃動感減至最低,否則太花亂的畫面變化就會干擾觀眾對故事世界的投入。所以在主流的手繪動畫中,郁動的部份(如人物、 交通工具)上面的顏色都以平塗、線條都以平均的鈎線為主,這跟相對靜態的背景(如大廈、 樹林)較為仔細多變的畫法形成對比。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動畫短片會打破這種原則,例如俄國的動畫大師亞歷山大佩特洛夫,就堅持全以油畫的方式在玻璃上去繪製動畫短片,他的作品如《母牛》、《老人與海》屢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提名及獎項。
這次《輝耀姬物語》的突破之處,就是把這種有機的繪畫之美,發揮在137分鐘的大銀幕長片之上,讓「線條」和「色塊」的精靈默默地擅動着去推展故事。適當的時候它們更會跑出來搶鏡:如其中一幕竹林之中,竹樹的影子投在步行中的女主角臉上,那些影子就是由水彩的色塊坦率直接地呈現出來,很有靈氣。另一場戲,公主發瘋地逃離皇宮,衝過一道道門,她的身影幾近變成了一團線條,身邊的環境亦被扭曲,身上的不同顏色的皇袍一件一件的脫落在路上。大銀幕上,顏料的表現從未如前充滿生命。
《輝耀姬物語》的手繪之美很粗樸,但同時很細膩,這種細膩把每個角色都描繪得恍如由精湛的演員來擔演,下星期一續談。
【願無盡】
撰文:黃修平
《狂舞派》金像獎新晉導演,拍電影、教電影、學電影,夢想、創意與時並進。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