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協統計顯示,梁振英政府繼續迴避公平公開面對傳媒,只選擇性地向部份傳媒以消息人士方式放話;最近更惡劣地出現抹黑情況,在6.13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東北計劃撥款引發衝突後,有電子媒體引述政府消息人士開名稱有6個組織或藉此「騎劫」事件,卻沒給予有關組織回應機會,最後發現資料不盡準確,包括組織名稱出錯。
斥放風表達「感受」離譜
記協曾在2010年就傳媒引用消息人士的報道進行調查,今年再於3至5月進行同類調查,發現期間有2,620篇中文報道和456篇英文報道引述消息人士,平均比例為每日28.4篇和5篇;而2010年的結果為29.8篇和3.8篇,顯示英文報章有明顯升幅。內容主要為政府解釋,如官員對高鐵延誤調查小組主席在委任後兩小時便辭職一事表達「感受」。
記協新聞自由小組成員麥燕庭批評純粹表達「感受」的放風離譜,「你感覺到好蝦碌咪自己出嚟講囉,唔可以用消息人士講,『感覺』絕對唔係一個專業新聞工作者可以接受。」她又批評官員以單聲道以網誌講述重要政策,「自己喺電腦前面打打打打完,發畀大家,大家問都冇得問,一係用一係唔用」。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在網誌提及財赤憂慮,她認為曾應開記者會交代基於甚麼數據得出這個估計。
政府發言人回應指,政府經常舉行記者會,官員往往在公開場合回答記者提問及出席訪問節目。政府亦會按需要發放新聞稿、會見傳媒及舉行簡報會,並指政策局及部門每年舉辦逾千次記者會及簡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