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權擴大 管治失效之必然(香港中文大學 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孟曉郡) - 孟曉郡

警權擴大 管治失效之必然
(香港中文大學 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孟曉郡) - 孟曉郡

香港的遊行示威近幾年有顯著上升之勢,而香港警察所拘捕的示威抗議人士也大幅上升。剛剛過去的七一遊行總參與人數創造了十年來的新高峯,然而警方對主辦方與抗議人士的打壓,也創造了一個高峯。從7月2日凌晨暴力清場拘捕511人,到7月4日以「組織者無遵從警員指示」、「妨礙警員執行職務」等罪名拘捕5名民陣成員,香港警方釋放出的信號很明顯,就是製造恐怖效應,阻嚇下一步的佔中預演行動。
「警察」一詞的英文「Police」源於古希臘,表示秩序與和平。而在秩序與和平的外表之下,是警員屬於國家暴力機器壟斷者之一的本質。香港警員作為紀律部隊,一方面承擔着維護香港社會治安與公共秩序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扮演着替政府維穩的角色,只不過程度可能因人因時而異。誠然,一些示威抗議者的過激行為可能對維持秩序的前線警員造成不便或傷害,在多數情況下警方也能保持克制。然而,如果示威抗議者本身並沒有表示出任何暴力迹象,更沒有真正造成社會秩序混亂,警方的暴力維穩恐怕難以說服市民不是政治打壓。
政治考量下,警權擴大將導致警權濫用,製造恐怖效應。在上個月6月13日東北集會當晚,註冊社工周振宇以議員助理身份在示威區管理物資、看管失物,只因喊了兩句「我愛我家」口號,就被便衣拘捕。警方先以非法集會之名拘捕他,後又改稱他是妨礙立法會人員執行職務。這不免令人想起內地公檢法部門常常以「尋釁滋事罪」這一「口袋罪」來隨意打壓維權人士,但願香港警員不至於走到這一步。
在缺乏認受性的特區政府管治下,隨着社會對於香港能否擁有真普選而引發的衝突無法得到制度性的緩衝,而政府無法彌合政治裂痕的情況下,警權擴大以及警民關係惡化,成為無法避免的結果。
與警民關係惡化同時發生的,是警媒關係變差。警察作為暴力機器的力量與傳媒作為政府監督者的力量對比是懸殊的,在強大的警權面前,傳媒工作者不過只能呼籲引起公民社會的輿論之關注,乃至讓「整個世界都在看」。而警方的應對之道,恐怕就是在一些場合盡量給記者報道提供便利,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則表現出對傳媒的敵意。本港四個傳媒工會在7月5日發表聲明,批評香港警方對遮打道示威清場時,阻礙記者採訪。有前線記者反映,香港警方多次廣播下令在場記者要五分鐘內離開現場,並組成三層人牆遮擋採訪,更有警員拉扯記者背包,斥責記者阻住警員辦公。警方一直聲稱為傳媒報道提供協助,那麼對於前線警員與前線記者的遭遇恐怕表明香港警方的宣言沒有得到實踐。傳媒作為政府監督者,有權利亦有義務監督警方之行為。進一步來說,如果香港警方真的認為自身執法光明磊落,又如何害怕傳媒監督?缺乏傳媒監督的警方,在應對佔中以及其他反對運動時,是否真能夠保持克制?
據傳媒報道,早在2013年4月,也就是佔中宣佈啟動不足一個月時間內,警方就嚴陣以待成立了一個代號「光明頂」(Solarpeak)的指揮部,包括行動部(統領機動部隊)與刑事部(負責監控、搜證)在內的高層都參與其中。這一代號取名似乎來自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其中「光明頂」被少林、武當、峨眉等六大派圍攻。香港警方以虛構比擬現實,看來已經做好了各種最壞打算。儘管香港警方內部對於佔中的首要策略是克制,目的在於避免授人以柄。然而從七一之後警方大肆逮捕學生與社運人士來看,警方的克制是可疑的;如果大肆逮捕已經是克制,那麼很難想像香港警方一旦不克制的話,會是甚麼樣的暴力場面?警方的光明頂,究竟是服務於何方神聖?
在目前的政治氣候下,警察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而將怒氣撒向警隊也有遮蔽背後真問題的可能性,因為警方以何種姿態與策略應對社會運動,主導權在於政府。
表面上看,警權擴大使警方有更多空間使用暴力,在與示威抗議者的力量對比中佔了上風。對現時的特區政府與建制派力量來說,無疑是一個得力助手。然而,警權擴大的短期勝利,可能是以犧牲警民關係的良性互動為代價以及導致公民社會對執法機關喪失信任為惡果的。警權擴大,固然能夠保護某些人的利益,但若長此以往,恐怕只會誘發特區政府與公民社會的更大分裂,是得不償失。

孟曉郡
香港中文大學
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