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對德國的8強戰,很多談論點落回1982及1986年的準決賽,反而沒有太多人理會近年兩隊在友賽的對碰。賽前德國的陣容似乎並不太完整,特別是中堅曉姆斯配謝路美保定,這個組合之前合作的機會並不多。至於法國相對完整,並將基奧特作後備,這做法在如斯炎熱的天氣下,比對16強時一開始便全軍快速運作來得較為合理。
不過,賽前很難估計的是,法國面對這場8強比賽的上半場,明顯怯場及信心不足,當中20多分鐘時信心更是跌到谷底,球員都表現得非常生硬,及至完半場前才有所改善。但最令人難明是在整場比賽,法國教練迪甘斯的用人及調動,之前4場基奧特若不正選都會像一張王牌入替來增強攻力,為何今場這個角色會變成雷米?即使調動後,法國亦無任何應變策略可言。
相對上,雖然德國發揮未到淋漓盡致,但有一因素非常重要;在大賽中,大家經常評估球員及球隊實力、技術,但像德國每次能在大賽到達最後階段,若干程度都是「細緻度」上的優勝所致。
巴西對哥倫比亞是非常快速的比賽,兩隊基本踢法都不會以穩守為先,形成一場對攻戰,也是一場身體接觸非常激烈的比賽。巴西在對奕當中,攻勢質素較高。哥倫比亞在今屆比賽表現出色,不過當要應變時,就顯示出基本意識不足或心態過急的情況。
文:何輝
廣東省體育台體育主持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