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貿易壞賬恐超預期

假貿易壞賬恐超預期

【衝擊市場】
中銀監曾於今年4月下發緊急文件,要求快速調查各銀行的貿易融資狀況,而內容包括風險情況、是否存在虛假貿易套利等等。
內地港口近期接連出事,紛紛陷入商品融資的欺詐醜聞,被銀行視為穩陣的國有倉庫也會造假,意味近連兩年大行其道的貿易融資風險可能遠大過當局預期。
過去數年,內地不少企業透過鋼貿貸款融資,但不少鋼貿商勾結民營鋼市倉庫職員,重複抵押,令銀行停辦鋼貿貸款,迫使企業轉向銅、鐵礦石等貿易融資。上述商品存儲於國有港口的倉庫,銀行以為難作假以重複抵押,故大量承接這種生意,殊不知一樣出事,更「衰多兩錢重」。
企業向銀行開信用證,在海外購期貨商品,再回國售賣,由於期貨可以槓桿買賣,等於變相獲得融資。
但不少買家並非是正常做貿易,而借此渠道套出資金炒房炒股、甚至作民間借貸等用途。高盛報告指出,內地商品融資規模已高達1,600億美元,約佔短期外債總額的31%。

倘銀行抽資 掀拆倉潮

由今年起,內地銀行已經逐步收緊貿易信貸,大幅增加信用證保證金比例,令商家拋售償貸,多次對銅、鐵礦石價格帶來衝擊。
青島港、天津港接連出事,反映有關監管形同虛設,意味全國各港口、多種商品的貿易融資都可能出現類似問題,猶如黑洞。一旦銀行加緊抽資,將引起連鎖反應,除加大拆倉潮拖累商品價格外,亦有部份令商家資金鏈可能斷裂,衝擊資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