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一生的態度來自「她」 - 康婷

愛的覺度:一生的態度來自「她」 - 康婷

外婆去世了。心裏百般交集,不捨得她的離去,但又為她能解脫病魔折磨而感到安慰。外婆祖籍湖南,生在農村地方,因為外婆的爸爸特別疼她所以在她還小的時後,便特意帶她到廣州念書。可惜到了廣州不久她爸爸病逝,自此自力更生的生活把她鍛煉成我所認識的外婆:充滿鬥志、毅力,天不怕地不怕。
心理學家都一致地說,人在零至五歲的經歷特別深刻,足以影響他的一生。我從零到五歲都是跟外婆住的,是她親自帶大我,與外婆生活的片段一直印在我腦海裏,但最深刻的是她那種「不放棄」的態度。外婆不識字,但因為她實在太愛、太想念待在湖南的家人,每當接到他們寄來的信,外婆都會於煮飯和做家務間抽空,嘗試讀完那封信。外婆可以待子女回家吃飯時讓他們讀,但她沒有這樣做,子女回家後再念一趟,是給她多一個學習機會。老人家為了省電,白天很少開燈,記得她拿着那張薄薄的紙,坐在一盞細小的燈下嘗試逐隻字吐出來,我便站在她身旁聽。到回信之時,外婆也是選擇親自執筆,而沒有選更容易的方法:叫子女代筆。有時候她會花上好幾天才能完成一封信,我亦會坐在她身旁靜靜的陪着她。外婆寫字的速度有多快?她簽自己的名字會用上數分鐘。然而外婆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她沒有為自己製造任何藉口,甚至當兒子半開玩笑取笑她不識字,外婆也未有氣餒。
這些見證對我有何影響?我沒有於那五年時間學到甚麼字,但我做人的態度完全歸功於外婆以身作則的榜樣。以往因工作需要常往中國到處跑,跟同事、領導、客人或官員溝通的語言都是國語,連寫的讀的也是簡體字。其實我從一年級開始便在外國生活,基本上用英語溝通,在家裏是說廣東話,就算在高中那幾年也是學日語,很少機會接觸國語。出社會工作後才邊做邊學,在學習路途上遇到無數次別人的恥笑。第一次發生在自己的婚禮上,當我跟從內地來的賓客說國語,站在旁的姊妹朋友放聲大笑,笑我的拼音不準確。像外婆一樣,我沒有氣餒,在往後的日子繼續大膽地說,到現在雖不能說得上「標準」,但起碼能代表公司到內地演講。幾年前我與團隊到了內地工作數星期,當中邀請了一位當地的同事教我用拼音打字,她的回答是:「很複雜的,教你也不會懂!」結果我在當晚花了三個小時用拼音打了一個很短的電郵給香港公司,之後繼續練習,現在所寫的專欄稿也是全用拼音打出來。像外婆一樣,我不會放棄學習的機會。
雖然長大後我一直也跟外婆說她是「囉嗦之最」,說甚麼我也聽不入耳,但這不重要,因為她的處世態度在我身上播下了一生受用的種子。婆婆:我愛你,天國再見吧!

康 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