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款純電能車,抵港後均能造成熱話,房車界有Leaf,跑車界有Tesla,而揭背車界就肯定以寶馬i3最為矚目。這台廠方特別成立的子品牌「i」系首款新車i3,今天正式在港發佈。到底長氣兼扭力大的i3,在塞車多過開車的香港路面,表現如何?電力發揮又到達甚麼水平?
記者:徐影龍
攝影:潘志恒
路人有Say
難得來到滙集本地和外國人士的廣東道,當然要問問他們意見。港人和外國人最buy i3的小巧造型,而準備購物的內地自由行則嫌內櫳太小,不夠放戰利品。
夠的骰
香港人Mark:「友儕間較喜歡i8,但我卻很喜歡i3,小巧的骰很適合香港。」
夠可愛
澳洲人Joyce(左):「沒見過這麼可愛的寶馬,若不太貴也會考慮購入代步。」
空間小
湖南人趙先生:「外形蠻不錯,可惜車身有點小,空間不太夠吧?」
充電情況是電車買家首個考慮因素,i3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行駛約160公里,在一般13A充電站需充電八小時,在32A充電站則需充電三小時。在密集停開及冷氣啟動下,這個數字在港算是很足夠。加上中控台屏幕除了預設中文系統,其導航地圖甚至還可指出附近充電站位置及距離,並告知有否其他車輛正在使用該站充電器,相當貼心。性能方面,由於早於大半年前,筆者已在阿姆斯特丹實試過i3,對於波棍設在軚盤右後方和扭掣轉波等操作沒適應上的問題。按掣啟動汽車,車身沒半點抖動、亦沒引擎嘈吵聲,是電車另一大優勢。
電馬達扭力高 力量感強
實地試駕,由土瓜灣車廠出發,直奔全天候繁忙的尖沙嘴,密集式的燈位和塞車位,又駛又停最令車主頭痛。由於i3極重視動力回收充電,油門稍鬆,車身即如踏了煞車一樣,基本上很少機會用到腳掣,也算方便,可是需要時間掌握油門收放,才令行駛回復暢順,慣性在燈位前預留位置作收油溜前的人便要適應了。當然,電馬達的高扭力特色,在i3上也發揮得很好。甫踏油門便有充足力量感向前飆,遇上切線爬頭和出迴旋處等情況,予人更大信心。唯一可挑骨頭的地方,是廠方為了減低動力消耗,採用了較窄身的輪胎(頭軚155mm、尾軚175mm),在超過100km/h或攻急彎時,車身會有點搖晃。城市小車,還是斯文點對待吧。
配備慳近二萬 預訂逾100部
有別於寶馬所有車系,i3肥厚身軀配有點像X6的車頂,外形充滿新鮮感。加上換來密封了的「假」鬼面罩及螺旋槳般的輪圈,個人來說相當喜歡。可是就網上討論區所見,近半車迷都不太接受如此改變,認為寶馬還是應該更酷一點、型一點,評論可謂好壞參半。車迷的另一討論焦點,便是車門開關及後座空間了。i3用上市面少見的對開式車門,前後門必須順序開關,令人擔心後門很易碰花前門。今天以實物一試,其實習慣了便好,只怕接載朋友時會因不清楚車門構造而大力關門。至於後座,空間的確有點少,車長不足四米,屬先天性問題。可是拍攝當天,全車載着四個成年男士也不算太逼狹,實際上也夠用。
對各車迷來說都值得欣喜的,是i3在港銷售頗為進取。外國車價為3.5萬歐元(約港幣37萬),連廠方運費、推廣和維修等成本,在港索價竟也不足40萬!更令人驚喜的,是i3把19吋輪圈、導航系統、後泊鏡頭和自動泊車系統等option,統統列為標準配備,為車主慳近二萬元,難怪新車未到,香港代理商已接獲超過100部定單。至於保養,則包八年或10萬公里,有興趣的買家留意。
Leaf車主:「i3更具操控感」
是次試車,也找來汽車改裝公司負責人尹景俊,身為Leaf車主及Tesla準車主的他對i3可謂熱切期待,不停詢問耗電量及保養問題。「先要適應像煞車的收油操控,沒有轉波也不習慣。很喜歡電車的寧靜感,但冷氣雜聲相對明顯。相比Leaf,i3更具操控感,車廂採用了可循環再生塑膠及洋麻纖維等環保物料,值得欣賞,整體質素很好。」他亦指出,對未駕駛過電車的人來說,扭力好像長期啟動turbo般大,加上車身偏高,擺動有點明顯。
記者點評
讚:
歐洲名牌、省油錢、扭力大,車價不足40萬,肯定大熱。
彈:
輪胎太薄太幼,在港難以購買,爆胎漏氣只能補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