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工時保障誰?(香港大學研究助理 馬蘊冬) - 馬蘊冬

標準工時保障誰?
(香港大學研究助理 馬蘊冬) - 馬蘊冬

港府於2010年開始了標準工時立法之路,如今這項法規越走越進,似乎已是勢不可擋。明知人微言輕,但隱忍不發亦非君子:標準工時不會使勞動者受益,不會使經濟受益,更不會如期望那樣增加社會福祉!
市場上達到的工資水準,體現了勞動力的價值和所得。工作多久,工資多少,是僱主與僱員的雙向選擇。現在政府偏要來插一腳,僱主和員工兩方在工資決定上都失去了自由。
假設政府不僅設定標準工時,也規定公司不許裁員(事實上,大多數人支持標準工時,都抱有自己不會在公司成本上升的情況下被裁掉的樂觀精神),後果是不是皆大歡喜了呢?當然不是。原來沒有管制時,有抱負的員工當然會努力工作,通過加班或者進修來提升自己,也許加班是沒有工資的,但一段時期的付出終會以各種形式來得到回報,或晉升,或加薪,不一而足。而管制後呢,不僅大家工作的時間變少,工作效率也會比原來低:現在的加班時間都是有報酬的,失去了原來的自我提升機制,加班的性質已經變質,效果自然有不同。另外,原來公司獎勵一個人的錢現在要變成大家分,提高效率的動力又從何而來?久而久之,大家的工作能力都會趨於一致,再沒有傑出人才這件事了。
公司當然可以嚴令所有人都不許加班(因為效率降低的同時還要付幾倍的人工),但是沒完成的工作還是要完成,只好回家做,變成了變相加班。如果加班只是換了一個地點,效果與以前一樣,倒也罷了,但這造成了很嚴重且影響深遠的後果:社會對政府法規的逃避心理與蔑視。政府推動公信力,法律失去威懾力,不能更壞了。
另一派支持標準工時的觀點,指現在規定員工的工作時間少於以往,企業為達到之前的產值水準,就會增聘員工,有助於減少失業率。如此荒誕的說法居然有大批學識不低的人士慎重對待。有人根據凱恩斯的破窗理論演繹,說如果一個小賊為偷東西而打破了一戶人家的窗戶,這家主人就不得不購買一塊新的玻璃換上,使賣玻璃多了一筆生意,賺的錢就可以拿來消費,這樣又會使賣他東西的人也增加了收入,也去消費,如此循環,最終整個經濟的國民收入有了數倍的增加!可是他忘記了開始遭賊打破窗戶的那家人,可能原本想用這筆錢買一雙皮鞋的,現在買了新玻璃,原計劃就泡湯!
同樣,企業原來想要擴大投資的錢,現在無奈花了在人工上,社會上就少了一些工作機會,剝奪了原本一些可受僱的人的工作機會。更有甚者,由於現在的人工支出增多,一些原本就是掙扎在行業邊緣的企業就會破產,仍然堅持的商家也會縮減生產規模結果不是減少了失業,而更有可能的是增加了失業!醒醒吧,人們在羨慕西方國家工作輕閒的同時,放下財富積累上的差異不提,難道沒有看到這是因為他們經濟差,工作機會少的結果嗎?
誠然,世界上現在實行標準工時的國家不在少數,存在必有其原因,可惜這原因實在上不了檯面。記得以前看過一部TVB劇《天與地》,主角是工會的負責人,帶領員工罷工抗議,要求加薪;結果逼到老闆自殺,大家一拍兩散。所有員工調轉來大罵主角。是的,標準工時只會使工會的負責人受益──增加了他們的權利和談判籌碼,或求財,或求名。
勞動者有追求尊嚴權利,「當一個社會上的人,能以且僅以他的勞動成果來獲得他人的尊重和實在自身價值,那可以稱這個社會已經實現了高水準的公平」。

馬蘊冬
香港大學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