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從來政治冷感。掌握香港經濟命脈的一眾五、六十後權貴,大多已上岸,中港融合所帶來的經濟得益,他們受惠最多。還有在投行、大企業工作的專才精英,海迪認識不少都是持有英國、加拿大或其他國家護照,他們面對紛亂的時局,很容易會冷眼旁觀。(在他們口中,這叫做「客觀」)
或許,對某些人而言,香港只是一座「巨型提款機」:搵夠錢,隨時可以走人。精於計算的他們,不是不知道是非黑白,他們一樣認為「掉那星」影衰金融界,「白皮豬」的內容不堪入目。然而,他們不會有任何行動。「遊行有乜用?」「抗爭咪可能仲衰?」金融界做事從來着重結果,睇唔到回報、justify唔到risk/reward的事,點會做?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海迪前日遊行,遇上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臉孔。其中一名本港財團管理層,在街站做義工、發傳單,他的老闆是本港知名梁粉。我沒上前寒喧,有些事情,心中明白已足夠。還有個別芬佬、分析員友人,主動了解民間普選方案,參與公投,甚至去遊行,仲要走畢全程。投入程度雖不一,但這樣些微的轉變,對一向被視為經濟動物的他們來說,其實來之不易。
有些底線,不論回報,還是要盡力堅守的。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