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不在,「好所在」除了是個好名字,童年諸式記憶中,永在一角好空間。
七月書展出新書,大半個春天與初夏都被病痛、手術、跟進等等滲慘,尤其口服化療藥確實讓人易累。編輯體諒,不敢催促,先弄好其他作者新書,留最後死線惠我,感謝我家大姐,去年《 元朗四季好日子 》共撰。今年《 元朗食事好時光 》全程出力,尤其追訪元朗一眾商貿、食事歷史老人,她及編輯姐姐出力至深!
為免失漏,事實一本書那麼淺窄的框框能夠刊出多少人事?遺漏難免,三人組只好盡力思考、重溫、再讀、相互腦撞,能寫多少便多少!
那天將稿件再洗牌,大姐突爾記起:「怎可能失掉『好所在』?」
哎呀,怎可能忘掉好所在?不在元朗市中心,位於老家屏山村口,青山公路屏廈路交界十字路口,唐人新村的村口。5、60年代,翻山越嶺逃亡大陸的舊中國人,淡入新香港人都有一個過程,其中一族,不分南北,廣東廣西說粵語福建潮汕閩南語系的不少,江浙上海人亦眾,當然不缺山東湖北湖南,也有東北,避排華東南亞華僑也一併集中市區之外,過去民風純樸,重傳統人文感情的鄉間;男㻇主出市區或工廠、家傭或散工謀生,為減輕家計,租賃當年廉宜山地、果園讓妻子持家,子女同出力打造(是真正的打、造!)不單止家小的明天,還造就了香港 97 前的昨天!
當年新界交通落後,除單車外,往返市區只靠九巴,後來才有紅 Van。從屏山到廈村到流浮山到沙橋網井到白泥……還有屏山及唐人新村一帶居民,都集中在屏山口候車、候人,後來才出現金記,友德等茶餐廳,在此之前,唯一一間食肆;鄧國林,祖父堂兄,我們伯公並子女友雄伯、真雄伯等一家人主持,蝦餃燒賣糯米雞腸粉粉麵飯,在寬敞偌大平房空間經營。好所在一旁水果檔,祖母常給我買至愛無籽青青甜葡萄。還有平房餐廳高樓底,風扇像走音留聲機般隨意散發涼風下,滿滿一口一口舊時豐盛糯米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