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細節 - 邁克

某些細節 - 邁克

大半年前好心做壞事,從魏紹恩漂亮的文字挑出兩根小骨頭,結果徹底激嬲了他老人家,請靠得住的中介朋友轉告,今後切莫再在專欄提他姓名。這回不識抬舉明知故犯,因為好心人傳來他在周刊寫的一篇《we're glamorous》,簡直是近來讀到的最醒神香港同志歷史資料,不能不與親愛的讀者分享──當然可以不提誰是作者,厚着臉皮大搖大擺挪為己用,裝腔作勢假扮從自己腦海打撈而得,但可惜我在江湖行走多年,迄今練不成這種深奧的「林氏奇功」,只好冒昧對不起魏先生一次。
文中扼要寫出麥樂倫案的坊間傳言,蘇格蘭籍督察於宿舍房間身中五槍喪命,在「被自殺」尚未發明的年代,的確甚囂塵上,當然一直沒有人敢正式翻案,善忘的我甚至連「粗獷性行為」這曾經教人心如鹿撞的法律名詞也漸漸記不起來,將它與王爾德一齊埋葬在巴黎拉卓斯神父墳場。聽說有新銳導演籌拍《麥樂倫事件》,不知道成事了沒有,去年一齣名為《Behind the Curtain》的舞台劇在倫敦閃現,似乎是工作坊形式,劇情就以這單同志疑雲密佈的事件為藍本,編劇Agnes Allcock一度是他同袍。令好事之徒掩着櫻桃小嘴偷笑的姓氏原為夫姓,中文也嫁雞隨雞譯作硬幫幫的區義國,《南華早報》登過一篇特寫,訪問翻箱倒櫳企圖尋求真相的區太,其中一句話教我黯然:某些細節,或者最好還是保留模糊不清。典型英式思維,激進派聽見起碼要在留言欄貼三個「抓狂」表情作回應的,然而不論你覺得她是溫吞、無奈抑或苟且,底下其實不乏世故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