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願無盡:誰的畢業禮? - 黃修平

【七筆思議】
願無盡:誰的畢業禮? - 黃修平

署理特首林鄭月娥為演藝學院的畢業禮監禮,引來同學們上台行禮時表達不滿,很多人都為他們感到自豪,同時也引來一些人極為不滿,認為破壞了畢業禮的「莊嚴」。但「莊嚴」很抽象,究竟「莊嚴」是甚麼?
「莊嚴」是散發自一套約定俗成的禮儀,而禮儀之所以定下來,是要去守護儀式背後所代表的一些無形的價值。
所以「莊嚴」是一種「美」;它應是散發自「真」和「善」。如果沒有真與善,只有表面單薄的美,藝術就會變成偽術,這是學習藝術創作的人最不應落入的境地。所以如果「莊嚴」來得虛假,那就值得去撕破它,那才是對這個場合原來代表的價值的尊重,例如教育的價值、藝術的價值。
幾個月前我在台上攞新晉導演獎,很幸運地能從我十分敬重和欣賞的演員鮑起靜小姐手中接獲獎座,感到非常光榮。如果我天方夜譚的說,頒獎給我的是溫X倫,而我仍行禮如儀的去領獎的話,那就是對自己的侮辱。
一場畢業禮中,無論我們應多尊重監禮嘉賓,主角都不是監禮者而是畢業的同學,所以行禮的同學應該首先要尊重自己,用對得起自己的方法去接受這一場祝賀。當然不同的學生對監禮者的評價、對行畢業禮這件事的理解與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只要侵犯不到別人行禮的方式,不傷害別人,同學們選擇用非一般的方式去行禮就應值得尊重。如果有參與者覺得畢業禮多了沙石,不完美了,自己的感情受到傷害,我只能說那不是現世真正包容的想法。

藝術學科導人追求真誠

一個必須要整整齊齊、滴水不漏才叫有尊嚴的慶典,我認為適用於紀律部隊。藝術的學科從來都是導人追求真誠和創新。所以其實校方亦不需要尷尷尬尬,覺着被冒犯,既然林鄭司長都全程都保持笑容,事後也沒責怪學生。
畢業禮上,校長站出來為同學的反叛表態:「我不是憤怒,只是悲傷。」確實也無可厚非。同學們多年學習的成果如果要總結在一個會令自己遺憾的畢業禮上,確是令人悲傷的。
要尊重的是甚麼?
最後我想講兩個不順從頒獎禮禮儀的人。
馬龍白蘭度於1971年憑《教父》獲奧斯卡影帝,卻因為不滿美國電影界常把印第安土著描繪成野蠻和殘暴而拒絕領獎,改派美國原住民的代表替他上台發言。
1979年德蘭修女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但她拒絕接受獎金和出席大會的慶功宴,因為她認為食物和金錢應該是留給更有需要的人。
從前偉人告訴了我們,尊重和行禮如儀的順從是兩碼子事。而我想奧斯卡和諾貝爾獎也不會因而覺得生氣吧,因為世上真的有一樣東西叫做「包容」。
有理想的人都為自己的目標付出過很大的努力,我們都不應為接受嘉許而令曾經付出過的努力蒙上污點。

【願無盡】
撰文:黃修平

《狂舞派》金像獎新晉導演,拍電影、教電影、學電影,夢想、創意與時並進。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