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以市政府名義公告限購鬆綁,成內地首例,未來兩至三月將陸續見到其他城市跟隨的論調,亦隨之而起。自限購令在2010年4月出台,樓市調整近日才明確體現,但卻遇上經濟大放緩,令中央陷入要反手寬鬆的矛盾,但要探討的是,樓市要等上四年多才體現調整,實質與行政手段的關係成疑,問題核心顯然在市場一方,中國房地產的死結,難言是一句鬆綁可解。
內地樓價穩步調整本是中央樂見,但過急下挫的後遺,是拖累周邊行業如原材料及建材等一併收縮,形成骨牌效應拖冧經濟,逼着中央近日一面用黨報批評有人惡意唱淡樓市,一面卻反手谷樓市,走上回頭路。市場一直認為,中央本來的如意算盤是一面壓下商品房,一面以保障房消耗建材過剩產能,但去庫存行動至今一直未見明顯成效,反映內地樓市實際有供求上的錯配。
就連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近日亦發表分析指,內地樓市過去調整均受制調控壓力,唯獨今次例外,估計是內地投資出路增加、及過份高估「剛需」所致,在新開工面積亦同步走低下,意味連開發商對前景也不看好,內房或已告別高增長年代。
建材需求嚴重透支,另一重大原因還要歸咎早年中央高調拋出城鎮化的雄圖,惟至今城填化進度極緩慢,甚至大部份地區停留構想階段,令市場一度憧憬新增城市人口帶來的建設及住屋需求,頓變空想,擾亂市場的秩序。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