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er物語:睇波記得買零比零 - 張士佳

Trader物語:
睇波記得買零比零 - 張士佳

就算唔計上個星期的急挫,港股過去幾年都只係浮浮沉沉,對比之下,印度股市和台灣股市連創紀錄或近年新高,真係羨煞香港股民。長期人升我跌,已經唔只係sentiment唔同,印度同台灣的情況,好明顯,就係資訊科技業的發展成為咗火車頭,拉動它們的經濟和股市。
香港方面,資訊科技業乏善足陳,只偶爾有一兩單「刁」,平均談不上發展,支持經濟的一向就係金融、零售同貿易。其中,金融業俾金融海嘯打沉,之後就輪到內地改革,每次改革都必先犧牲,我們就似犧牲多於受惠,仲在復原中;零售業方面,自由行同本地居民生活矛盾不斷,現在大家都預期自由行會收緊,好多旺區開始出現吉舖,行業周期有見頂回落迹象。

買自貿區概念股冇蝕底

至於貿易,從來都算係平平穩穩,大概係跟環球經濟周期一齊上上落落,不過,自從內地成立自貿區,情況就可能有點變化。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在他新書的序言中提到,內地成立自貿區,又在海外地區建立更多人民幣境外結算中心,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優勢,至於香港人應該點應對,我諗任總的書名已經講咗──《居安思危》。
做人居安思危,係唔會錯。不過,對於內地發展自貿區,我自己就傾向覺得對香港係有危有機,唔會咁早打定輸數;始終,從世界歷史睇,每一個城市的發展,都係各種因素交集的結果,法制、文化、教育、政治、基建、商業慣例、外圍經貿環境等都有關係,唔係用一條方程式就可以複製。
當然,複製唔到,唔代表挑戰唔到,尤其是香港其中一個成功因素係背靠祖國,而假如呢個因素到了別處,咁香港其他的優勢仲有冇用?就算內地法制同商業慣例之類仍有待完善,但單單靠龐大的市場同高速的增長,就已經創造咗唔少龐然巨企出來,而自貿區的設立,就算抄唔晒香港,點睇都係會比原本進步,有利釋放內地企業的潛力。
其實,未有自貿區前,內地亦有經濟特區,譬如深圳珠海和香港的關係,便是既競爭又合作,有些業務、職位轉移到特區,但又為香港騰出了一些新的發展空間及升級產業;今次內地發展自貿區,相信情況仍然是類近,當然流失的業務有多少,香港能否把握機會進一步向產業鏈的高增值部份走,仍不是定數,這亦是有危有機的原因。
講咗咁耐,可能你會講「我夠知喇,點做先得㗎?」居安思危又好,有危有機又好,當然第一步係武裝自己,一方面自我提升競爭力,而另一方面就希望政府增加資源,資助及推動新經濟發展,人家新加坡的科技matching fund,只要有一些認可的創投基金參與,政府就投入六至八倍資金,一些好點子唔怕無錢發揮,香港呢?對不起,1:1的配對也極難申請,一些startup小企光是應付申請這個funding已夠煩,不用做本業了。
另一步就係我這種阿Q所為,一方面自己努力,而另一方面就買重自貿區股,當做對沖,萬一天時、地利人和皆傾向自貿區,香港機會少了,至少自己銀包都豐厚一些,就像士佳捱眼瞓睇波,點都會買少少零比零,因為咁辛苦爬起身睇,點知全場無入球,我都賺番消夜錢一樣,至於自貿區股買乜,近日港口服務股紛紛逆市上升,廈門港務(3378)圖表省鏡,廈門市自貿區已上報商務部,自貿區將提升公司估值,作為香港人,這個零比零點都要伺機補番注。

張士佳
筆者並無持有以上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