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發展,問題很多。劃地準則、房屋比例、財團囤地、利益衝突、拉布剪布……很多政治的事情紛紛擾擾,小市民不懂。
但吃飯的事情,我們懂。
安樂茶飯,從來是我們最在乎的事情。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只求晚晚愛回家有餐清茶淡飯,只望在大時大節,能一家人齊齊整整,大魚大肉。
廚房,是不起眼卻又默默地支持着一頭家的重地。
藉着一個家園變成政府施政照妖鏡的風雨飄搖時分,讓我們把政治色彩暫時褪下,還原基本步,回歸生活,看看東北人家的廚房,跟我們有甚麼分別。
從一個廚房,一頓飯,看看推土機夷平的,除了土地,還將扼殺了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讓人吃不下嚥。
記者:陳詠敏
攝影:陳永威
不變應萬變 燒柴做飯60年
若果不是水浸眼眉,應該沒有誰會從古洞走到立法會抗爭。千里迢迢呀。我從將軍澳的家去到上水古洞,搭勻了小巴、地鐵、火車、的士,花了足足一個半小時。
要不是不公義,村民也不會力竭聲嘶地發聲,他們的村子是這樣的安靜,只有夏蟬鳴、唐狗吠。
我也不知道中區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會不會令村民窒息,他們的平房是那麼矮小而廣闊,特別是那個廚房。
走進東北村民的廚房,第一個感覺就是大,真的大。
城市人的廚房像個盒子,微波爐、焗爐、調味品都得放在層架上,往上收納。村屋的廚房卻是橫向的,所有要用的東西都可以放在雙手水平的地方,隨手拿到用到。我們的廚房只能容納一個人,最多兩個人。鄉村的卻可以容得下一家人,電視劇中你洗碗、我煲湯、她切菜、大家聊聊天的畫面,在村屋的廚房內可以實現,有些村民的廚房,甚至大得可以同時兼作飯廳。地產商說示範單位積木式的廚房是優質生活,村民們說他們擁有的,才是理想的廚房。
謝真婆婆的理想廚房是一個不變應萬變的柴火灶。
婆婆今年86歲了,卻好醒目!眼明耳靈、口齒伶俐、行得走得,非常健康。她和兒子、媳婦和兩個孫一起住,一家五口每晚的伙食,還是由她一手包辦。
婆婆住在古洞六十多年,一直都燒柴做飯。她的廚房有三個柴灶,灶上供奉了灶君。柴灶煙大,天花上便開了一個洞,既是煙囪,亦可採光。從前最入的灶頭旁邊就是豬欄,那一個灶,便專門用來煮豬餿,亦用來煲水洗澡──是的,以前沒有浴室,他們就是在廚房洗澡。現在那個大灶只在大時大節使用,新年蒸糕、端午烚糭。平日婆婆就用其餘的兩個灶來煮飯,她還養了八隻貓。沒辦法,村屋的廚房大多建在屋外,難免有老鼠,八隻貓兒正好守護廚房。
燒柴灶,對婆婆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省錢。她有空便去工廠執廢卡板、廢木,回來再慢慢劈開、去釘,辛苦卻也保健。城市人BBQ起爐也弄得一頭煙,婆婆起灶卻是手到拿來,先燒報紙,再加薄的細的木,再加上大木材,火便燒得旺。婆婆先炒好東西,用水洗洗鑊再加水蒸食物,一批柴火剛盡,飯菜也就預備好了。她做的菜都很簡單,瑤柱節瓜排骨湯、炒娃娃菜、蒸魚腩。婆婆說,她拿手的菜還多着,好像菠蘿煮瘦肉、腩尾肉炆芋頭,但最好味還是湯水,「柴木火力夠,煲啖湯特別好飲!」難怪那碗節瓜湯濃郁如奶。
鄉村人 就是愛回家吃飯
晚上,我去到賀華的家蹭飯吃。
華哥是古洞北發展關注組成員,每次集會他都會參加,我也在電視上看見過他因示威被逐離立法會,華哥笑說:「我一個小市民,從來沒想過要搞社運,現在是逼上梁山。」
可以的話,其實華哥比較想天天在家,輕鬆沖沖奶茶。
他家的廚房比別家的都漂亮,因為華哥從事裝修,整個廚房的櫥櫃灶頭都是由他親手打造,幾個深藍色的櫥櫃,統一又襟污糟。閒時華哥愛沖奶茶,原來他年輕時曾在水吧工作,沖得一手好茶,「一磅的中國茶葉,半磅的立頓紅茶,早餐有吃蛋的話,就把蛋殼留下來連茶一起煲,茶質便會更滑。用茶袋拉拉,撞出來,加奶。我做的奶茶比街賣的好喝多了。」我試了一杯,真箇茶味香濃,滑不溜口。沒想到抗爭先鋒原來是隱世奶茶王!
古洞北不是一個農產社區,但其實家家戶戶都會在庭院內種些蔬菜自用,華哥便種有蜜瓜、石榴、木瓜還有田七。他家還養了兩隻狗——BB和𡃁妹,牠們不是名種狗,也沒有人會用手推車帶牠們去逛商場,但華哥很疼牠們,家中有兩個電飯煲,一個煮人飯,另一個煮狗飯(用次一等的米),平常吃不完的餸尾湯渣,亦是由狗狗包辦。家中的小動物還有蚊子,每到傍晚煮飯的時候它們也飛來猛叮人,叮叮叮弄得我癢癢癢,華嫂卻不以為然:「我們住慣村的,蚊子叮也不癢,就隨它吧!」廚房的簷下還有蝙蝠!華嫂說天天蝠到福到意頭好,「而且牠比我們更早來到這屋,難道又要遷拆!」
然而鄉間晚餐,最叫人深刻的,是人齊。
今夜,除了大女兒戀愛大過天,華哥中五的女兒和中三的兒子都留在家吃飯。星期天啊!年輕人啊!居然留在家陪爸媽,市區很罕見了。華嫂卻笑說:「其實他們一星期七天都在家吃。」因為古洞本來就比較偏遠,也沒有商場、連鎖食店,孩子們都習慣了在家吃飯,會幫忙端菜,會偷吃炆好的蘿蔔牛腩,會讚媽媽的蒸水蛋滑嘟嘟天下無敵,飯後也幫忙收拾洗碗。吃飯的意思、家的意義,不正是如此?
只此一間老茶樓 村民聚腳點
這是錦益茶樓的廚房。
古洞曾經是東北市集的所在地,熱鬧非常,曾有四間酒樓並存。但隨着青山公路的興建而拆卸,現在古洞一帶亦只剩下錦益。
錦益已有60年歷史,現在由前村長鄒栢良(小圖)經營。它的廚房早上做點心,下午賣碟頭飯,晚上做小菜,每年村內觀音誕的盆菜宴亦是由錦益負責,盆菜和椒鹽鮮魷都是招牌菜。最風光時村民還會在此辦壽宴、擺喜酒,如今在下午時段「兼任」村內的娛樂室,讓村民在此睇跑馬、打衞生麻雀。
廚房小花園大 不用買菜只買魚
曾嚴的廚房不算很大,他的花園倒是很大,亦很漂亮。他用碎的雲石在地上鋪成花樣,兩邊是打理得井井有條的盆栽,全都是可以吃的蔬菜。有甘蔗、青瓜、小棠菜、油麥菜、生菜、尖椒、燈籠椒,最有趣的,是種了一種紫色的小辣椒(小圖)。我做了多年飲食記者,倒是從未見過。查查資料,原來源自南美,稱為朝天椒,曾先生送了我一隻,帶回家吃,好辣好辣!因為滿園蔬菜,曾生笑說:「我們平常都不用怎樣買菜。倒是一定要買魚,因為我是海豐人,餐餐無魚不歡。」
關注組基地 廚房好環保
古洞北發展關注組基地的廚房很簡陋,因為關注組本來就是個狗急跳牆、由村民自發組成的組織。成員用木廠捐獻的木材建廚房,外面種了很多蔬菜。成員之一的芳姐久不久就來打理,把長大了的菜收割:「像這些秋葵,再不摘下來老了就不能吃了。」芳姐煮飯,總是把垃圾分類得很好,汽水罐、紙張、膠樽必會分開回收(小圖),「你可以說環保,但實情是這些東西收集起來也可以賣錢。」古洞內有四、五間醬油廠,生產豉油、醋等醬料,芳姐也支持,用鉅利醬油廠出品的白醋,她說,是便宜又好吃,醋味適中。
補白:廚房是生活方式與鄰里關係
寫東北村民的廚房故事,源於攝影師謝柏齊一輯「東北廚房」的照片。
柏齊說:「廚房是家中一個很重要卻又不介意讓人看見的地方,正好見微知著。」他從村民的廚房內看見了質素:「市區的廚房很細。你去朋友的家作客,想幫忙但廚房容不下你;要是朋友打翻油鍋,他也是無從躲避,你亦欲救無從。東北村民的廚房,不只大,也不只是四面牆,還延伸至庭院,延伸至彼此交換蔬菜水果的鄰里,不只是一頓飯的事情,而是一種生活。」
柏齊從前是社工、議員助理,一直關注房屋問題,他說:「從前我們叫木屋的人上樓,居民亦願意,是因為我們都相信生活質素會得以改善。可是你叫古洞的人搬遷,政府能保證他們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嗎?單單是廚房,已經補償不了。」
有想過我們為甚麼現在過時過節大家都要在外吃飯?未必因為那家酒樓特別好吃,而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房子,再容不下一桌子的人,廚房再承受不起煮一圍豐盛的菜。
部份圖片由謝柏齊提供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