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清脆鈴聲代表着WhatsApp的親密呼喚。「1」字頭電話號碼定必來自美加,但想不起是何方神聖。
訊息大約意思:「Hi Tony,我的痔瘡脹痛,怎辦?」原來是朋友在加國留學的兒子求救。看着小伙子長大,離港後當然音信全無,想不到第一個訊息便是痔瘡。
即時回訊:「Anusol一天三次,Sitz Bath一天兩次,多吃纖維保持大便暢通。」
一來一往便已是一個Medical Transaction(醫學交流),需要資訊者得到了資訊,供應者也盡了責任,相比到診所看醫生的醫學交流差不多,但實情是不是真的這麼簡單?
在互聯網上找「莫樹錦」或「Tony Mok」很容易,因此差不多每天都有求診電郵,遠者可來自歐美而近者則可以是醫院同事,有孝順兒子為母親求醫,也有父母為兒女爭取一絲希望;有些老實不客氣便把大量報告包括所有掃描影像全數電郵過來並冀望即時得到點路明燈,也有些只簡短兩句談及病情再加句「幫幫忙。」
到底醫生可否在網上給意見治病?尤其像癌症這類較嚴重和複雜的病?
先說醫治是怎樣一回事,簡單地說是醫生從病人身上發掘醫學資料,詳細分析後便診斷病情,再按病情提出解決方法。運用現今科技醫生確實可以經電郵閱讀並了解不少關於病人的資訊,但在分析這部份卻欠缺兩大元素,首要是未能親身檢查病人身體便不能準確判估病情。例如腫瘤科醫生慣用ECOG(註)Performance Status來判估身體狀態,ECOG零代表狀態大勇可以老虎打死幾隻,而ECOG三級則是剩下半條人命,未能親眼見過病人便不能作實評估。第二主要元素便是資料的時間次序(Chronological Order),了解病情猶如談戀愛,要循序漸進,要細心發問大膽求證,若然只靠閱讀資料,錯誤了解的機會總是高的。
除在分析以上有困難外,還有法律責任問題,若在電郵上提出治療方法而病人亦按提議自行處理,當效果不如理想或發生併發症,到底是網上提意見者的責任還是病人責任自負,在正常醫療系統所運作下提意見者和執行者是同屬一人或同一團隊,所以最終責任屬於醫生,在互聯網上醫生只能提意見,會否執行?會否合時執行?會否正確執行?這些便在醫生控制之外。
故此不是醫生不想幫助別人,而是互聯網的確不是行醫好地方。
細想下便為友人兒子的痔瘡發訊息說:「過兩天未見好轉,便要找醫生治理!」
註:ECOG全寫為European Clinical Oncology Group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我撐公投】網頁:
http://622popvote.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