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有麻醉的年代,要倚靠孔武有力的助手按着病者,才能進行手術。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外科醫生動作一定要快。
古今中外最「有名」的快刀手,是蘇格蘭的Robert Liston。Liston醫生替病人截斷下肢,只用了兩分半鐘,可惜病人因壞疽病不治,Liston醫生同時也錯手切掉助手的手指,助手也因壞疽病而去世。手術中手術刀劃破了其中一位在旁觀摩手術的醫生的大衣,這位醫生以為自己已被刺中要害,竟然活活被嚇死。
這是在醫學史上唯一死亡率達百分之三百的手術!
1846年Morton醫生在美國麻省總醫院率先引入了醚(Ether)為病人作全身麻醉。有了安全可靠的麻醉,外科醫生才可以脫離野蠻的年代,從容地替病人進行較精細的手術。
雖是如此,傳統的手術仍要在病人身上剖開較大的傷口。外科界一貫的教條,是「大國手,大切口」(Big Surgeons Make Big Incisions)。切口大,才能好好暴露體內的器官,提供理想的手術環境。手術後傷口疼痛、復元時間較長、疤痕不雅觀,是手術的必然代價。
「大國手、大切口」這概念在外科醫生心中根深柢固,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受到微創外科的挑戰。
微創手術利用細長的儀器穿入體內操作,避免了長長的切口。新技術引入之初,頗受老一輩較保守的醫生所詬病。但微創手術疼痛小、復元快、疤痕細,病人趨之若鶩;在短短十多年內,微創成為了外科的新主流。外科醫生的形象,也不像以往那麼粗獷了。
鍾尚志教授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