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教育不獲資助 指剝奪人權聾童 明示威 反教局滅聲

手語教育不獲資助 指剝奪人權
聾童 明示威 反教局滅聲

【本報訊】實行八年的「手語雙語融合計劃」曾為無數聾童帶來希望,但馬會下月起停止資助,教育局又拒用公帑支援,計劃面臨終結。手語專家鄧慧蘭教授為籌募一年百萬經費,延續手語計劃,近月四出奔走,「呢個係人權嘅問題!」聾人組織亦批評若沒有手語教育,形同滅聲,遂決定明日遊行往政府總部,爭取政府資助手語雙語計劃。
記者:關震海 彭碧珊

為了聾人學生的平等教育權利,鄧惠蘭教授(左)四出奔走籌募百萬經費。

國際社會認同聾人學習手語可改善溝通及學習能力,但本港要直至2006年,才因賽馬會基金願意每年資助約100萬元,部份幼稚園中小學始能聘手語助教,在課室實行手語及口語雙語教育,近百名聾童受惠,計劃總監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鄧慧蘭教授,去年更因推動手語教育獲「香港人道年獎」。鄧為此曾受到冷言冷語,有聾人學校校長叫她「唔好浪費時間」,教育局則只抱觀望態度。
下月起賽馬會基金停止資助,鄧教授多次與教育局周旋甚至到立法會講解手語重要性,可惜一次又一失望,「我見過吳克儉(教育局局長),佢都有當面讚過我們,副局長楊潤雄也讚計劃有價值……當時我以為得,但書信寄來卻政府卻話未ready(準備好),最後都係唔資助!」

學手語後英文考第1

鄧慧蘭指最失望是政府漠視真正平等教育:「聾童想進入融合教育,最需要手語,但政府卻同佢哋講,我唔會畀你。這已牽涉到人權、平等機會教育嘅問題!」手語計劃面臨停辦,鄧慧蘭教授拒絕認命,今年馬不停蹄到不同的機構包括天主教教堂演講及籌款,最終籌到近百萬經費,令計劃可捱多一年。
令鄧慧蘭能堅持下去的部份動力,是聾童的堅毅。14歲聾童黎珈佑小時語文水平曾比較低,鄧教授稱黎小時候只能發單字唇語,還常垂頭缺自信,但六歲起他學手語後理解能力即大躍進兼尋回自信,他更憑努力學習,現時在中學英文科考試全班第一名,並立志將來讀大學及做畫家。珈佑說:「我有啲嘢係冇你咁好,但有啲嘢我一定比你好,我哋好定唔好,都係平等!」這番話打動了團隊,鄧慧蘭更因此封黎童做偶像:「因為有你,我會奮鬥下去!」

聽障學生黎珈佑學手語後考得全班英文第一。

【我撐公投】網頁:
http://622popvote.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