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同志運動在年輕一輩心中逐漸萌芽,但明光社調查發現,家長對同性戀的看法仍相對保守,雖有七成受訪者稱能接受子女有同性性傾向,但九成半人認為維持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十分重要,有父親和母親的家庭對兒童是無可取替,不足三成人支持同性婚姻。調查結果亦反映家長傾向「人哋仔女冇所謂,自己仔女就唔好」,明光社鼓勵家長以身教幫助子女建立健康的感情關係。
普遍不接受借精產子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以問卷訪問2,096位家長,六成受訪者認為孩子應在中學階段學習有關同性戀課題,但七成人不同意香港引入歐美描述「同性關係是正常和美好」的幼兒故事書,老師亦有權拒絕教授此觀念。另外,七成受訪者不能接受同性伴侶代孕或借精產子,領養孩子的反對率則有六成。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陳永浩指,看重傳統婚姻與支持同運不一定完全對立,取態較受對性行為解放的態度,及是否認同同性戀價值美好影響。相對代孕產子及同性婚姻等,受訪者較接受同志伴侶領養孩子,他指原因有待研究,目前亦無從判斷同志家庭對幼兒成長的影響。
他續指,歐美國家從教育小孩入手,改變家庭及婚姻價值觀,似乎已成功建立同性戀關係與異性戀關係是同等的倫理價值觀。香港亦正往此方向發展,他不認同但接納,並預期年長與年輕一代對同運的意見差距會越來越大。他指社會應有多元聲音,支持同運陣營不應要他們禁聲。
醫生指不宜太早變性
該中心昨舉辦論壇,探討兒童應否有選擇性別的權利。精神科醫生康貴華在論壇上指,不支持太早變性,因八至九成患性別認同障礙的兒童,即使沒有任何介入或治療,長大後都可自動恢復。只要父母給予適當引導,改變空間甚大,惟成年後則較難扭轉。他鼓勵父母若得知孩子「男身女心」或「女身男心」,不應立刻責難;如盡了力也無法改變,便要學會接納和愛孩子。
2009年變性的甘希文亦不支持在孩童階段變性,擔心部份人長大後會後悔,且變性心理壓力甚大,兒童未必能承受。因荷爾蒙分泌不能回頭,她建議向正值青春期的性別認同障礙人士處方壓抑荷爾蒙藥物,避免將來因聲音低沉等明顯性徵問題而感痛苦。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