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稱六零後的讀者寫信給我,要求我停止再寫「了無生氣、沒希望」的故事。她指的是我描寫八零後生存狀態的小故事。這些八零後,不是不努力,但生存壓力巨大,對他們來說,浪漫是奢侈的事,很多人慨嘆愛不起。
六零後述說她自己的故事,考不上大學,沒有父蔭,靠自身努力走出公屋,擁有自己的物業。她質疑現在的年輕人忘記了靠自身努力拼出個未來的所謂香港精神,只求別人的施予。最後她這樣鼓勵我:拿點志氣,計劃未來。如買不起天價的新樓,可買些較舊的樓宇,兩三百呎起,再一步步換新的。
生於六零年代,成長於香港的七零年代,工作於香港的八零年代,那幾乎是香港最美好的年代。七四年廉政公署成立,使香港成為最乾淨的地方,每一個人可在公平公正的機制下學習、工作,得益於廉政的大氣候和營商環境,香港各行各業一片蓬勃,此後經濟起飛,至八十年代更躋身亞洲四小龍,成為亞洲最發達、最富裕的城巿之一。六零後走出公屋,擁有自己的居所,絕對不是夢想。生於六零後的香港,只要腳踏實地,絕對有可能把夢想變成現實。六零後擁有自己的居所,然後小屋換大屋,算是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老實說,沒甚麼可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