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兩條資料,可借題發揮一下。先從《經濟學人》說起。“No degree required”:四年前建築業鬧不景氣,那一家砌磚公司要招聘了,第二天門外總會看到排隊應徵的人群。現在呢,要是運氣好,門外還有兩三個人等着進來。公司經理Mike Sireno先前對應徵者要求起碼十年的工作經驗。現在來者若有兩三年的資歷,已教他「喜出望外」了。
美國房地產自二○○六年「泡沫化」以來,市況已逐漸復甦,勞工短缺的現象也馬上浮現出來。木工和房屋測量師這類人才總是供不應求。建築業、製造業、採礦業、伐木業和運輸業無不隨着經濟的發展而水漲船高。
陶傑在〈人只是一條精蟲〉跟上文“No degree required”互相呼應:英國調查報告披露:「大學開得太多,許多小孩,長期受父母影響,以為中學畢業之後必然要升讀大學,十年之內,英國許多半技術的行業,會缺乏後繼,譬如砌磚、房屋測量、鋪水管、看護……尤其人口老化,將來要有許多人力資源照顧老人,像物理治療這科,不必由大學來開課程,頒發的不必是『理學士』學位證書。」
我在美國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大學任教二十年,校區在Madison,小城風光綺麗,但絕非「歌舞繁華之地」。家居附近有一理髮店,只有兩張座椅,除周末有一位「散工」來幫忙外,平常日子總是老板一個人「操刀」。老板是典型的美國中西部「土著」,純樸、務實,沒有「大都會」風流人物花言巧語的氣習。
我總愛在周日的早上第一時間光顧他的「髮型屋」。見面的次數多了,聊天總有話題,不必每次都是天氣哈哈哈。「髮型師」對我飄洋過海求學的經歷聽得津津有味,說到他自己身世時會偶然頓一頓,說“I guess I'm lucky.”原來他中學畢業後亦想過申請入大學。後來請教了中學老師的意見,認識到自己的本性原來「不是讀書的料子」。隨後他在Madison市區工業學院(MATC)上課,修了一些跟毛髮皮膚有關的專門課程,畢業後就「開業」至今。
「我不是讀書的料子」是怎麼一回事?最後忍不住請他說因由。他簡單的說了:I easily get bored with books。他父親是啤酒廠工人,自覺把兒女養大,已盡了本份。從來沒有「望子成龍」。師傅說自己“lucky”想來一因父母沒給他壓力,二來(也最要緊)是難得的有「自知之明」,不因此而感到「遺憾終生」。英國人「望子成龍」,入讀牛津劍橋的兒子將來可以做首相或外交大臣。但英國仕途艱辛,像陶傑說的,你雖然「牛劍」一級榮譽畢業,「但是四十年後,你可以一事無成,……當初你那個中學同學,卻早已當了水喉建材的上市公司老闆……。」
我離開Madison二十年了。「師傅」不知近況何似。Haircut的價格當然隨着通脹歷經調整,但相信他單靠剪髮發不了財,除非他 “diversify”泡製出各式各樣的有客人「搶購」的生髮劑或護膚品來。當年他在MATC修讀砌磚、房屋測量和鋪水管的同學,說不定今天已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的老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