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許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分子到香港,沒關係,那只好讓林飛帆跟陳為廷以熱烈的抗議歡迎國台辦主任張志軍!
昨天,台灣的學運團體「島國前進」領袖林飛帆、陳為廷帶着群眾衝上機場周邊道路,高舉「人民舉紅牌、拒絕王張會」標語,在衝撞警方中,造成多人跌倒受傷,再度成為台灣媒體輿論的焦點。
儘管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發表激起台人眾怒的「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言論,儘管台灣才搞完一場轟轟烈烈的太陽花學運,而這票主力的學運學生馬上就放暑假了,但是中國國台辦主任還是堅持要來台灣,而且是台灣陸委會多次委婉地跟他們表示時地不宜之後,依舊堅持成行,講得好聽是要來跟台灣的三中一青(中南部、中下階層、中低收入、青年人)交流,但是骨子裏就是要來宣示,「兩岸這一回事,我們中國說了算,我要來就來」。這種高高在上的傲慢心態,其實跟中國對香港透過《環球時報》連續三篇社論痛批6.22公投,高喊「香港非法公投人再多,也沒13億人多」沒有兩樣。
《環球時報》連着三篇社評指摘香港6.22公投「非法」,其實非不非法根本不是關鍵,社評罵的電子投票弊端多也不是重點。早在2006年,《環球時報》就狂轟陳水扁搞公投(阿扁公投那一次非法?)重點在於,香港民意有了展現的平台,而且搞不好有機會規制化,防民之口,勝於防川,中共當局怎麼能不怕?
這一次的公投絕對不是非法,僅僅是沒有法律約束力而已,電子投票有漏洞或缺失又如何呢?台灣的3.18太陽花學運號稱有五十萬人上街頭支持,又有誰能準確算出來呢?管他是二十萬、三十萬或者五十萬,民主就是數人頭,只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就具備了民主的「正當性」,就可以拿來跟當政者角力、談判以及對話,這是民主的鐵律。只在「合法性」當中鑽牛角尖,就陷入了中國的殼中。
透過網絡科技,民主有了不一樣的想像,所謂的直接民主就有了可行性,今年的台灣大選,台北市長參選人士們紛紛提出要擴大網絡上的網民公共政策的直接參與,《環球時報》指稱「電子公投尤其像是個玩笑……全世界還沒聽說過用網路投票來做重大政治決定的,香港反對派的這一發明創造裏有太多虛張聲勢的東西。」
老實講,《環球時報》的言論才是昧於21世紀民主發展的趨勢,的確,網絡的世界有着太多的不完善,但是so what?要搞民主,要多一點想像力,沒有想像力的民主就只是一潭死水,哪來的參與式民主?台灣太陽花學運如果沒有想像力,如何有可能從數百演變成數十萬?如何有可能從網絡拓展到實體媒體?如何有可能擋下已經表決的《服貿協議》呢?
對於腦袋已經僵死的前一世代學運分子,現已中年的野百合學運世代,誰又敢如同年輕世代他們般海闊天空,跨出想像的那一大步「攻佔國會」呢?而被攻佔的國會,正就是台灣這一波波濤洶湧的民主運動的起源啊!
也因為網絡的連結無遠弗屆,過去港澳台各行其是,如今唇齒相依,互相交互影響,太陽花學運期間,香港民主運動人士過來交流者不勝其數。而近期掀起逼退澳門自肥案的澳門青年蘇嘉豪,正就是剛畢業自台大政治系的學運青年。中國原本想透過一國兩制在港澳的施行,垂範台灣;又豈料到巨大的諷刺是,推動港澳民主化卻是來自台灣養份與彼此相濡以沫呢!
儘管張志軍此次來台交流的是不具代表性的偽「三中一青」,但中國終於清楚知道了,想跟台灣打交道,不是一人、一黨、二黨說了算,必須尊重台灣全體公民的意志;6.22公投之於香港真正的意義,也是在此。
楊泰興
台灣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