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蠶食現金價值,基金管理費也會影響強積金投資回報。投資者不能控制通脹,卻可比較收費與預期回報,挑選成本效益較佳的強積金計劃。指數型投資表現緊貼相關基準指數,同時管理費又相對較低,對強積金投資者有一定吸引力。
本地強積金市場的指數成份基金數目,近年不斷增加,根據湯森路透旗下理柏的統計,單是香港強積金計劃核准的香港指數成份基金數目,已由2007年底僅得4隻,增至2013年9月底的17隻,反映市場對這類產品需求正在上升。
主動基金難贏大市
被動型指數基金與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指數化投資,與積極管理的主動型互惠基金一樣,均可透過分散投資,做到控制風險。後者在理論上有機會藉基金管理團隊的經驗和眼光,捕捉投資先機,令基金回報優於大市,但在香港股市這類高效率的成熟市場,不少重要消息與足以影響資產價格的因素,往往能迅速在股價反映,主動型基金在扣除費用後要跑贏股市指數,也非易事。
根據晨星資料顯示,富時強積金香港指數2013年的回報為6.54%,而香港強積金計劃核准的港股基金(包括互惠基金及指數基金)在扣除費用後,平均回報為5.67%,雖然前者只反映指數表現,未計入基金管理費的因素,但也反映個別港股基金回報未必可跑贏指數。
在管理費用方面,指數型投資更有明顯優勢,皆因這類產品旨在追蹤基準指數,投資組合基本按照相關指數成份股釐定,為基金經理節省大量選股及研究分析工作,故指數型投資的支出比率通常低於主動型互惠基金,縱使兩者差距不多,投資回報在長遠而言的差別也頗為明顯,不能輕視。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