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常設撥款委員會發佈消息說,國會通過批准2015年的預算修正案,該修正案為國務院更改中國駐美大使館前的街道名稱撥款。今年六四事件25周年前夕,13位美國國會議員聯名建議,把首都華盛頓中國大使館前的一段街道改名為「劉曉波廣場1號」(No.1 Liu Xiaobo Plaza)。一直希望「劉曉波」三個字不存在於世上的中國官方,這次避無可避。
消息傳來,在中文twitter上一片歡欣鼓舞。許多網友將之視為對多年來爭取民主的劉曉波的肯定。劉曉波的名字在中國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禁忌。在搜索引擎裏,只能得到官方對他的批判文章。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極為精細,能夠精確剔除那些當局不願意被民眾知道的資訊。比如關於零八憲章、諾貝爾和平獎、因言獲罪的消息則付諸闕如。
當「劉曉波」成為一個地名的時候,這種「敏感」就消失了。網友們可以毫無顧忌的提及這個地址──因為這就是現實存在的地名,中國當局無法更改、無法攔截、無法刪除的一個地名,而且這個地名與中國密切相關,無法迴避。甚至我們可以猜測這樣的場景: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的人員,要把劉曉波的英文名(或者有中文名)印在名片上,他們舉辦酒會,要在請柬上寫地址,他們與別人通電話,要告知自己的地址,等等。
也有人在假設,中國駐華盛頓使館會搬家,「每搬一次,美國就命名一次,高智晟路,許志永路等等……」網上討論的氣氛熱烈,有人提議,不如聖誕節大家一起給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寄賀卡,卡片上用中英文寫劉曉波的名字。
美國此舉,中國方面很難回應。表面上只是一條路,卻暗示了中美兩國巨大的分歧。從斯諾登事件、網絡間諜事件等幾次交手來看,美方似不打算在人權的問題上繼續給中國留面子。也許,未來中美關係中的對抗行為會越來越多。至少,從眾議院的反應來看,華盛頓對北京的強硬氣氛已經越來越濃重。這次命名事件,應該被觀察家們視為中美關係的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戴若瑜
獨立評論員